首頁 > 正文
陳謹林:讓中國建築用上“中國製造”的阻尼器

  新華網重慶4月12日電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身為黨員的陳謹林從沒忘記使命,在自己擅長的科研領域堅持改革創新,承擔起科研人的任務。

陳謹林。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2019年,由湖南大學博士研究生陳謹林帶領的團隊研發出了全球首創新型磁阻尼技術。“磁阻尼——消能減振新技術”項目也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中榮獲全國總決賽金獎。

  據陳謹林介紹,從事建築設計專業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選擇創業,更沒想到創業後的科研項目可以幫助國家解決實質性問題。

  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國企建築公司,工作穩定,事業順利。工作之餘他會將所有休息時間投入湖南大學的磁阻尼技術研究中。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某一個夜晚。那天,他的碩士導師陳政清打來電話,邀請他回到校園,進一步攻克磁阻尼難關,並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實際工程中去。

  陳謹林回憶,他當時十分激動,雖然平日也會幫忙研究磁阻尼技術,但將所有經歷投入進去,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成功落地。於是他便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現有的工作,毅然選擇考博。

  關於磁阻尼器,陳謹林解釋道,建築、橋梁、塔架、高鐵,在矗立或運動中需要扛住狂風、地震及高速運動帶來的顛簸,用裝置給它們“降降溫”讓它們“冷靜下來”,其中需要的技術就是磁阻尼。

  他&&,由於從國外進口的傳統油阻尼器會因漏油而失效,每隔5年就需更換一次,更為先進的減振技術卻受到國外封鎖,無法引進到國內。陳謹林便下定決心,他們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建築用上“中國製造”的阻尼器。

  2015年底,重新投入學習和實驗的陳謹林變得更加刻苦,他每天花大量時間待在實驗室裏。實驗研究中心也擺滿了各種各樣需要實驗的模型。平日裏,他們也會選擇就近外出,進行實地考察測試,考量技術的實際運用效果。

研究項目時的陳謹林。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日復一日的潛心研究,一年幾十次的實驗……終於,陳謹林帶領的團隊在新型磁阻尼減振核心技術上有了突破,並成功地在多個重大項目中得到應用,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中心大廈等大型建築的抗風抗振能力提升至全新的水平。

  談起成果,陳謹林自豪地説,目前團隊技術已獲得湖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海頓獎,並拿到美國、日本、德國等12個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獲得國內29項發明專利授權。

應用磁阻尼的項目—風機塔架。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基於磁阻尼技術成立的湖南省瀟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全球目前唯一掌握全套新型磁阻尼技術的企業。自2016年成立以來,合同額持續增長,2020年營收突破2000萬元。

  作為項目負責人,陳謹林説過這樣一段話:“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磁阻尼技術將為中國製造2025添磚加瓦。”這不僅代表了磁阻尼——消能減振新技術項目的初衷,也體現了項目工作者們持續奮進,不斷創新的精神風貌。

編輯: 朱俊潔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3112951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