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 | 雙向流動促進城鄉人才共享
2023年04月12日 09:44 來源: 新華社

  讓更多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安居發展,讓更多有知識、有閱歷的市民下鄉助推鄉村振興

  讓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更加順暢,離不開持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機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擁有重慶交通大學碩士學位的劉峰鑽,放棄了央企月薪過萬元的工作,把重慶大足區上千畝柑橘種植基地發展得風生水起——每年一畝地能創造1萬多元的産值,在地裏種出了新希望。

  “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創業的政策不斷完善,我在大足農村種柑橘六七年時間,生態農業扶持、綠色防控補助、農業基礎設施改造配套補貼等政策一樣不少。”劉峰鑽説,“通過政府搭橋引導,我還與當地農民建立股權聯結機制,産業發展惠及更多群眾,實現了雙贏。”

  讓更多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安居發展,讓更多有知識、有閱歷的市民下鄉助推鄉村振興,形成人才共享機制,帶動産業、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良性循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重慶市大足區中敖鎮加福村,新農人劉峰鑽在柑橘園查看柑橘生長情況(2022年10月26日攝) 王全超攝/本刊

  農民進城成新市民

  走出四川省宜賓市的偏遠山村,在江蘇省蘇州市務工近10年,已在蘇州一家企業做財務的羅莉,將戶口落戶到了蘇州。羅莉説,落戶進城那一刻,她感覺自己在這裡紮下了根。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一系列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措施,讓農村人口在城市尋找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更穩定舒適的生活,使城鄉融合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進入到融入,從謀生之地變成居家生活之地,近年來各地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牽引,使越來越多農業轉移人口成為新市民,甚至轉型成為各類技能人才,城鄉融合發展人才紅利持續釋放。

  重慶市長壽區萬順鎮埡口村農民劉太鐘原本只有中專學歷,他從汽摩齒輪製造企業——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基層數控車工做起,現已成長為這家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圍繞着汽摩齒輪鍛造相關工藝研究,劉太鐘技術團隊有20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團隊創新研發的大排量摩托車變速箱齒輪精密鍛造成型技術,應用第一年就為企業節約生産成本100多萬元。

  “秋田齒輪作為一家製造業企業,2000多名一線工人和技術人員,大部分來自農村。企業通過日常技術培訓、學歷提升補助等方式,為他們成長成才提供&&。”秋田齒輪行政管理中心主任代磊説,“不少農民工成長為技術工人,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發展壯大。”

  城裏人成為新農人

  農民在進城安居發展,大量“城裏人”也在下鄉創業。

  在湖南省武岡市的湖南綠嘉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芳樟種植基地,負責人管海英帶領公司科研團隊現場採樣,準備進行新産品研發。管海英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年回鄉帶領村民種植高純度芳樟和太秋甜柿等種苗新品種,通過精加工提取植物精油,提升了産品附加值,每年種植基地發放村民的務工工資就有100多萬元。

  近年來,隨着農村基礎條件的改善和各類城鄉融合政策的吸引,鄉村成為不少城市人才創業創新的舞&,城市人才、資本、技術與鄉村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相結合,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元素、新能量,既滿足了城市新需求、市民新訴求,也豐富了農業新業態。

  在重慶市潼南區一戶農家樂裏,張甜熱情地給游客介紹自家的特色。曾是北京一家上市公司總裁助理的張甜,幾年前放棄了年薪30萬元的工作,返鄉經營農家樂。

  在農村創業,張甜摸索出兩條路子:一是重點打造農事體驗旅游。70多畝果園,種上了多品類水果,既保證不會量大滯銷,又能一年四季不“斷供”,游客任何時候都可以來採摘。二是果類深度加工,依靠技術研發,生産果酒、果醋等産品。張甜的生態農産品微信銷售群有不少忠實消費者。

  城鄉差距大,很大程度也體現在教育、衞生、農技等公共服務領域人才短缺上。“這就更需要城鄉用人政策的系統性謀劃、傾斜性扶持,鼓勵更多城市人才能下鄉、能扎根,服務鄉村發展大局,也讓人才在基層事業&&上有成長的空間、職業上升的通道,形成鄉村人才振興的良性循環。”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幹部郭樂説。

  各地積極拓寬城市人才下鄉通道,形成下鄉支持的長效機制。在重慶,自2006年以來累計有1.2萬多名高校畢業生通過“三支一扶”計劃充實到基層一線,而且大多數人都留了下來,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力量;江西省貴溪市將鄉鎮醫院轉變為縣域龍頭醫院分院,實行編制周轉池和醫務人員“縣聘鄉用”……多種手段多管齊下,讓更多的城市醫務人員在鄉村基層也有編制、有待遇、有上升空間。

  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更順暢

  讓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更加順暢,離不開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機制。

  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就聚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關鍵任務,優化存量、帶動增量,健全配套政策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在農民進城的“入口端”,從簽訂規範勞動合同到完善工傷、失業保險等權益,從隨遷子女上學到提供公共租賃住房,從免費享受各類技能培訓到就業創業指導……各項農民進城的公共服務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幫助農民實現融入城市所必備的身份轉換、心理轉換和素質提升。

  如何讓農民進城後“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區,建起了佔地30多萬平方米、能夠容納兩萬多人居住的藍領公寓。

  “藍領公寓租金每平方米10元,比周邊商品房租金便宜一半以上;戶型大多是一室一廳或兩室一廳,適合一家人共同居住;公寓周邊還同步配套建設有學校、醫療機構,孩子上學、看病就醫都不用愁……”負責公寓運營管理的重慶建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雨雨介紹,藍領公寓是一個以進城務工産業工人為服務主體的社區生活圈,可以低成本入住,和市民一樣享受優良的社區配套服務。

  在市民下鄉的“入口端”,不少地方也在研究制定人才下鄉安居的配套政策。比如,有的省市支持區縣、鄉鎮通過調劑使用盤活公租房、改建存量農房等多渠道籌集周轉住房,用於解決下鄉人才在鄉村工作期間的過渡性住房問題。

  浙江省、四川省等地,瞄準下鄉人才的現實需求,盤活農業、人社等部門的農村人才培育資源,既分層次地開展教育培訓,又建立長期跟蹤服務機制,完善扶持政策,引導土地政策、金融保險、人才激勵、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扶持政策向這些鄉村新人才群體重點傾斜。

  專家&&,下一步需要在安居保障、技能培訓等公共服務領域繼續精準發力,通過政策綜合施策,提升鄉村對下鄉人才的吸附力。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51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