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城市相冊】一片葉子裏的匠心:重慶手工制茶“守藝人”
2023年04月03日 14:15 來源: 新華網

 

  一杯香茗,人間至味。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茶葉的炒制技藝也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被傳承至今。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走過千年的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也迎來新的傳承與發展。在中國,有一批傳統手工制茶技藝的“守藝人”,為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與茶葉打了33年交道的魯禮勳,就是其中之一。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三月春風,綠了茶園。魯禮勳是重慶針條形綠茶品牌——“永川秀芽”第四代手工制茶技藝非遺傳承人。眼下正是春茶採摘的時節,這段時間,他上午會來到綠意盎然的茶田裏,指導村民採摘茶葉新芽。芽葉細嫩、色脆香幽的新芽,將成為制做永川秀芽最新鮮的原料。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茶出自然,技承匠心。1959年,原四川省茶試站(現在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利用當地原料,成功研製了一款針形綠茶。1964年,國內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將其正式命名為永川秀芽。經過幾代科技專家的不斷創新和反復實踐,最終形成了永川秀芽手工製作的獨特技藝。從當天採下的茶葉中,精選出上好的鮮葉,經攤青、殺青、揉捻、抖水、做條、烘乾六大環節及十二道工序,便得永川秀芽。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魯禮勳回憶,從他開始學習手工制茶,到能製作出得到大家好評的永川秀芽,用了差不多5年的時間。“手工制茶的精髓在於做茶時對鍋溫的掌握。那個時候,制茶的‘一招一式’都是老一輩人言傳身教。當時沒有溫度計,全憑一雙手去感知茶葉的變化,感覺鍋的溫度,憑的是一種本能記憶。”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魯禮勳介紹,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是經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幾代科技專家們不斷創新和反復實踐最終形成的。“傳統手工制茶沒有形成標準化,例如殺青的溫度掌控、原料要求等。經過我們科研人員不斷對比、不停總結,形成了標準化的工藝流程。有了標準才能做出好的産品,做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了——有品牌、有品質、有文化的傳承。”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魯禮勳年輕時有點近視,但平時並沒有戴眼鏡。後來,為了能在茶葉做形的時候看清楚鍋裏的茶葉,魯禮勳就配了眼鏡,沒想到一戴上再也取不下來了。“那個時候我們白天採茶、晚上制茶,手經常燙起泡,茶葉做得不好還要被師傅批評。”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一杯清茶唇齒留香的關鍵,離不開標準嚴苛的匠心工藝。“手工制茶,靠一雙手細揉慢捻。如果工藝掌握不好,茶葉的形狀就是彎曲的,達不到永川秀芽緊圓細直、色澤嫩綠的標準。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用心去做。”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匠心制茶,方得始終。魯禮勳同時也是永川秀芽生産部的技術負責人。在他看來,手工制茶的製作工藝雖然費工、費時、費力,制茶效率遠不如機械化生産,但手工制茶的技藝依然是機器無法取代的。“目前永川秀芽商業産品已經實現全機械化生産,手工制茶技藝依然代表着永川秀芽的最高水平,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用心傳承,手留余香。每年採茶時節,魯禮勳都會為來自全市各個區縣的茶農們免費傳授手工制茶技藝。“每年我們都會舉辦許多免費的培訓班,面向重慶各個茶區、茶廠、茶葉企業推廣永川秀芽的加工工藝,也帶動了四川、貴州、湖北等周邊省份針條形茶産業的發展。”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激活一片葉子,振興一片鄉村。魯禮勳&&,手工制茶技藝的推廣,不僅是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能培育出更多鄉村能工巧匠,助力鄉村振興。“重慶位於丘陵山區,産茶的區縣很多,不少農民在我們這裡學習了制茶技藝以後,對提高他們的收入也起了很大作用。”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青春“後浪”,延續茶香。魯禮勳介紹,現在投身茶葉行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喝茶對人體好,還有抗氧化、美顏的效果。現在的年輕人崇尚健康,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喝茶,也願意了解和學習制茶。”在他的非遺工坊內,每年都有許多體驗課程,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一家人出動來體驗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制茶技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長期扎根茶山深處的魯禮勳幾乎天天與茶打交道,茶葉也 啟發了他對生活的感悟。“我們做茶的過程,每個環節都必須兢兢業業,否則就會影響品質。這就跟我們的人生一樣,每一步都要走踏實、精耕細作,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情。”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編輯: 李元元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1112947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