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都市農業 離繁華最近的鄉愁

3月29日,巴南區南彭街道水竹村南湖多彩植物園,市民在網紅拍照點“天空之鏡”打卡。

  前不久,我市大多數中心城區相繼召開農業農村工作會,均強調要大力發展都市農業。

  作為一個術語,都市農業概念發軔於1930年代的日本,後被定義為一種在城市範圍內進行的,直接服務於城市需求的特殊農業活動。

  在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過程中,中心城區的農業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都市農業應該怎麼發力?記者選取了渝北、巴南、沙坪壩等地進行採訪。

  清明時節,經過雨水洗禮後的鄉村,空氣更加清新。

  渝北區木耳鎮五通廟村農小李生態農場,送走了一撥客人後,看著已經進入採摘尾聲的草莓大棚,農場主李偉暗自感嘆:“當初的決定看來是正確的。”

  李偉本是一名蔬菜業主,但他總覺得在中心城區發展傳統農業沒有出路,於是毅然決定轉型升級,如今的農小李生態農場集燒烤、垂釣、露營、農事體驗等業態於一體,已然跳出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

  李偉的困惑和探索,是中心城區許多農業從業者的縮影——對於人口超千萬,城鎮化率達93.3%的重慶中心城區而言,農業該如何發展?

  從農家樂到田園綜合體

  都市農業迭代升級

  今年30歲的李偉,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畢業之後他決定發揮所學,回到渝北區統景鎮老家,幫姐夫打理40多畝蔬菜基地。

  “起早貪黑,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但基本沒有利潤。”回憶過往,李偉有些惆悵。種植蔬菜必須看天吃飯,雖然他懂專業知識和市場營銷,但遇到行情不好,啥都不管用,“藤藤菜最低賣過7毛錢一斤,黃瓜最低8毛錢,白菜更是只有3毛線,都是‘打爛賬’。”

  都市農業應該是什麼樣的業態,應該吸引哪些消費人群?深思熟慮後,李偉決定做精品農業——前期以草莓、水果番茄採摘為主,然後逐漸增加下午茶、燒烤、垂釣等業態,主打“半日游”。

  2019年,李偉在木耳鎮五通廟村流轉了70多畝地,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智能化種植大棚。草莓和水果番茄的採摘體驗感比較好,果期較長,且與重慶人的出游時間相吻合。如今,生態農場的生意火爆,鮮果採摘和銷售每年能達到80余萬元。

  説起都市農業的迭代升級,巴南區南彭街道水竹村村民石崇倫的感受更為深刻。

  上世紀九十年代,石崇倫敏銳地發現,到村裏來玩耍的城裏人越來越多,這些人走累了、走餓了大多想找個農家歇歇腳、吃個便飯,看到了商機的他辦起了巴南最早的農家樂之一——南湖灣農家樂。

  到了2004年,城裏的樓盤多了起來,市政建設也提速,需要大量的花草樹木,石崇倫再次嗅到商機,流轉了400畝土地種植花卉苗木。

  苗木生意火爆幾年後,石崇倫又瞄準了農旅融合的鄉村游。水竹村地理位置不錯,緊鄰高速下道口,背靠大都市,足以支撐他的想法。

  2016年,石崇倫在水竹村流轉了1800畝荒山荒坡,陸續投入上億元,種植紅楓、杜鵑花、桃花等,引進羊駝、孔雀、梅花鹿,並按照都市人的需求,建造了“天空之鏡”、旋轉許願梯、濱海沙灘、仙游島等多個網紅拍照打卡點,打造了集旅游觀光、研學拓展、採摘燒烤於一體的多彩植物園,目前已成為巴南區人氣最旺、游客接待量最高的鄉村旅游項目。

  李、石二人的際遇,實為都市農業迭代升級的具象體現。如今,正如兩人的經歷一樣,都市農業正圍繞休閒農業觀光旅游,融合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等內容,不斷推陳出新。

3月30日,渝北區木耳鎮農小李生態農場,游客在游玩。

  中心城區探索發展路子

  方式多樣各出妙招

  包羅萬象的都市農業,在中心各城區的表現形式也大相徑庭。

  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的巴南區,農村面積有1750平方公里,是重慶中心城區農村面積最大、農民人口最多、農業比重最高的區,都市農業該打哪張牌?

  “區裏提出了‘都市大花園、農業大基地、全民大健康’三大發展定位,重點發展品牌茶葉、精品果蔬、生態漁業、特色糧油、生豬養殖等特色産業。”巴南區委農業農村工委專職副書記王智炎説,“我們既要為千萬人的保供發揮重要作用,更要成為都市人的後花園。”

  如今,到郊區放鬆一下,已經成為城裏人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統計數字表明,2022年重慶人均GDP突破9萬元,居民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親近自然、走進鄉村成為人們的第一選擇。

  半個多月前,巴南推出“巴縣老院子”文旅品牌,用文化賦能,展現該區沿江、傍泉、依山、靠林、臨湖、環島的自然環境和美麗山水,讓游客品歷史、微度假、體驗慢生活。

  同樣擁有大城市和大農村的渝北區,則是另一種發展思路。

  “看似面積大,實則丘陵佔比98%以上,20度以上的坡地佔絕大部分,100畝以上的平地都難找,因而傳統農業的質量和效益都不高。”渝北區副區長李義奎直言不諱,“想來想去,渝北的農業只有一個優勢,就是區位優勢——打造成中心城區裏的都市田園,即可以滋潤城市人的‘胃’,也能洗滌他們的‘眼’與‘肺’。”

  所以,渝北的發展思路,一是結合自身的區位和稟賦,發展丘陵山地高效農業,成為大都市的“果園子”和“菜籃子”,於是有了農小李生態農場等上百個家庭農場;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設施農業——僅去年,該區就發展了7萬多平方米的設施農業。

  和渝北、巴南不同的是,沙坪壩的農業體量只佔GDP總量的0.5%,現存48個村,而在未來可能因為城市化縮減到29個村,這意味着,該區鄉村資源的稀缺性進一步顯現。

  “所以,區裏基於‘離塵不離城’的大都市區位,山、水、林、泉、洞等多彩匯聚的大生態格局,毗鄰科學城、大學城、核心都市區城市組團的大市場依託,提出了打造現代都市中的‘詩意田園’。”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李濤&&,“詩意田園”的一個重點就是,發展以研學為統領的現代都市農業。

4月4日,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螢火谷農場,沙坪壩區育英小學學生在開展研學活動。(本版圖片由記者劉旖旎攝/視覺重慶)

  時尚味、科技感、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做出“都市范兒”

  都市農業能為特大城市發展保留農耕文明的歷史傳承,讓市民樂享田園記住鄉愁。那麼,怎樣凸顯“都市范兒”呢?

  時尚味首當其衝。

  3月30日,在石崇倫的多彩植物園的“天空之鏡”打卡點旁,不少游客排隊等候“上鏡”,走在上面仿佛漫步雲端,腳下是藍天白雲,遠處是碧翠群山,環抱南湖,攝影師用低機位拍攝,便能呈現出“鏡天一色”的美麗景象。

  “去年以來,我們新增了許多這樣的打卡點。”石崇倫説,這些打卡點迎合了都市消費人群的喜好,讓多彩植物園成為了爆款,僅今年前3個月就接待了8萬多人次的游客。

  科技感也不能少。

  在李義奎看來,都市農業必須走數字化之路,“因為土地比較集約,交通比較便利,可以依託的科技資源也比較多,可以發展類似於總部經濟的育苗、育秧工廠。”

  走進位於渝北區興隆鎮新寨村的智慧種苗工廠,“人工光+光照”系統、空氣加溫系統、水平循環風扇系統等“黑科技”令人眼花繚亂。這裡種苗培育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實現了降本增效。

  “目前我們每年能育苗1.5億株,包括茄子、辣椒、西紅柿、花卉等,年産值有1000萬元,現在正是種苗往外送的高峰期,今天早上還送了一車苗子到巴南、江津等地。”育苗工廠負責人仇明國説。

  此外,都市農業需要“跨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表現方式就農文旅融合。

  4月4日,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螢火谷農場外,10多輛大巴車一字排開,500多名來自沙坪壩區育英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正在這裡開展研學活動。“從這個學期開學到現在,除了下雨天之外基本都是爆滿。”農場經營者、悠然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金生感慨,“雙減”後學校有課外研學的需求,他們研發了相應的課程,良好的環境和豐富的農事體驗也得到了許多學校的青睞,因而客源不斷。

  同一天,在位於沙坪壩區中梁鎮新發村的太寺埡森林公園,來此研學的學生仍然是消費主力,“日程已經排到了4月底,預計今年在研學上的收入可能有個三四百萬元吧。”太寺埡森林公園現場負責人劉亞麗&&,大美鄉村的生態優勢讓鄉村價值得以重估,催生新場景、新業態,“未來,我們也將探索‘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康體’等多種融合新模式,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 顏安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5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