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紅色旅游如何點亮鄉村

  游客在綦江區石壕鎮邱石壩紅軍宿營地舊址參觀體驗。(資料圖片)通訊員 吳先勇 攝/視覺重慶

  黔江區水市鎮水車坪紅軍紀念碑前,退役軍人組成“八一”圖案。(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各地把主題黨日、黨課等現場“搬到”紅色資源所在地,圖為江津區某機關的黨員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資料圖片)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實施鄉村休閒旅游精品工程。

  紅色旅游是鄉村産業的新業態之一。重慶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且這些資源大部分集中在鄉村,比如展現脫貧攻堅精神的巫山下莊“天路”,凝聚着三峽移民精神的奉節安坪鎮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能從中感悟長征精神的綦江區石壕鎮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等。這些紅色資源經過發掘、整理、修繕,打造成了紅色旅游景點,既是對紅色精神的傳承,又能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為鄉村增添新活力。

  如何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的價值?如何對本土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挖掘整理,提高管理和運營水平?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對我市發展“紅色+”旅游新業態進行調研。

  旅游市場走“紅”

  紅色文化成鄉村旅游新亮點

  “我都60多歲的人了,還能開起農家樂,全是因為下莊這幾年的旅游發展起來了。”3月15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三合院”老闆楊元頂快人快語。

  下莊曾經是一個“天坑村”,進出村的道路無比艱險。楊元頂曾在村裏種過莊稼,做過會計,都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他只好離開下莊外出謀生,在廣東、成都等地的工廠當保安。

  2017年,楊元頂回家探親時發現,以前安靜的村莊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尤其是在下莊人歷時7年打通的“天路”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拿着手機拍照打卡。

  “你們居然能在絕壁上鑿出這樣一條天路,可真了不起!”游客上前,提出想與他合影。

  “下莊有這麼多游客,開辦農家樂,有搞頭!”2018年,楊元頂與兩個親戚合辦“三合院”農家樂,第一年就賺了7萬多元。

  “以前,下莊發展靠的是‘三色産業’: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現在有了紅色旅游,升級成為了‘四色經濟’。”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説,村上的旅游接待已經排到了今年6月。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毛相林第一個上&,接受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獎章和證書。從這一天起,毛相林和下莊“天路”的事跡享譽全國,到下莊來參觀、學習、旅游的人更多了。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下莊村順勢而為,新建了下莊人事跡陳列室、愚公講堂等景點,去年5月巫山縣委黨校下莊校區掛牌成立。這些景點、學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下莊。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下莊的游客接待量仍有4萬多人。楊元頂的農家樂也“背靠大樹好乘涼”,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去年,我們全村的旅游收入達到了1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有14萬元,今年下莊天路還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毛相林説,發展紅色旅游讓下莊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利用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的案例,在重慶並不鮮見。

  銅梁少雲鎮邱少雲烈士故居、潼南雙江古鎮楊闇公舊居、城口縣雙河鄉城萬紅軍指揮部舊址、黔江濯水古鎮“紅軍渡”群體雕塑……我市不少鄉鎮正圍繞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這一現象在業內已引起高度關注。

  “紅色旅游是紅色文化景觀與綠色自然景觀、革命傳統教育、旅游産業發展相結合的新型主題旅游形式,是傳統教育理念與旅游産業理念的結合,既是理念的創新,也是産業的創新。”重慶新聞旅游集團總經理王先平説,正因為如此,他們十分看好鄉村紅色旅游的市場前景,目前已與石柱縣中益鄉在紅色旅游産業、研學教育、黨建培訓等方面開展共建合作,下一步還將與其它區縣開展合作,深挖當地紅色旅游資源。

  資源未能變現

  紅色資源有待充分挖掘、活化利用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我市紅色資源豐富,但目前許多地方並沒有將資源轉化為産業。其中部分原因是沒有系統挖掘整理紅色資源導致起步較晚,同時缺乏相應的運營能力。

  比如,擁有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橋、紅軍街等紅色資源的綦江區石壕鎮,直到前年才開始真正發展紅色旅游産業。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煤炭是石壕鎮的主導産業。”石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勝明解釋,當時鎮上有近30家煤礦,挖煤是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8年,石壕鎮決定捨棄“黑色經濟”,逐步關停礦場,喚醒沉睡的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但由於缺少經驗,沒有對紅色資源進行系統地挖掘整理,鎮上又缺乏資金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全年僅有5000多人來旅游。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奉節縣安坪鎮。1992年,安坪鎮被確定為首批三峽移民試點鄉,該鎮三沱村作為移民重點村在1997年實現整體搬遷。為了讓三峽移民精神代代相傳,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去年在三沱村建成。傳承館共有兩層,一層主要展示照片,記錄三峽移民搬遷時的場景,二層以物件展示為主,用雕塑呈現三沱人從漁民到果農的生活變遷。

  “但傳承館正式投用之初,沒有正式的講解員,只能由我‘頂班’。”三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明説,大多數時間他都在忙村上的事務,游客只能通過傳承館內的文字註釋了解三峽移民的歷史。此外,三沱村也沒有規劃相關的旅游路線,導致游客旅游體驗不佳,去年三沱村紅色旅游的游客接待量僅在1萬人次左右。

  “紅色資源未能發展為成熟的旅游産業,其核心問題在於旅游産品的供給與游客的需求不匹配。從供給端來看,一些鄉村沒有把紅色資源充分挖掘整理,開發的旅游産品形式單一、不成體系,僅僅以觀光為主;而從需求端看,游客追尋的是沉浸式的紅色旅游體驗以及優質的旅游配套服務,這方面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市文化和旅游協會文旅教育分會秘書長張雲耀&&。

  賡續紅色血脈——

  挖掘整理紅色故事,提升運營能力

  紅色資源無疑一筆寶貴財富。在許多地方,紅色景點成為中老年人重溫激情歲月、感懷時代變遷的體驗地,成為年輕人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範的“打卡地”。

  如何賡續紅色血脈,利用好紅色資源?各地在摸索中前行。

  基礎設施首當其衝。

  2021年,綦江區政府組織重慶南州旅游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幫助石壕鎮完成紅軍街立面改造、紅軍橋修繕、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改造、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修繕等工程建設,完善了石壕游客接待中心、石壕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與此同時,石壕鎮還對紅色事跡進行挖掘整理,圍繞五位無名紅軍戰士為國捐軀的故事,在烈士墓中修築了紅軍紀念碑,並在司令部舊址內打造烈士雕像,建立紅色景點。

  一系列動作後,效果立竿見影:石壕鎮去年游客量達到13萬人次。與此同時,游客的驟增,對僅有4家民宿和酒店的石壕鎮,在住宿接待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

  運營管理緊隨其後。

  針對紅色旅游資源的管理問題,三沱村選擇培養村上的年輕人為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的講解員,運營管理傳承館。

  “我們還在村上規劃出漁民藝術區、數字臍橙區、生態康養區、觀光度假區,並將依託四大區域規劃出紅色旅游路線,為紅色旅游增添相關的配套休閒項目。”黃明説。

  “對於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不能僅停留在修繕和保護階段,要創新探索‘紅色+’旅游新業態,應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後的故事,通過包裝營銷形成傳播點,以此吸引游客;而紅色旅游也要求相應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僅僅是道路和住宿等,人居環境、高標準農田等都在這個範疇內,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誌社副總編輯丁忠兵&&,一些大型旅游項目開發需要專業化的市場主體介入,與當地政府共同運營管理。

  記者手記>>>

  創新“紅色+” 打造旅游新業態

  鄉村的紅色旅游如何提質增效?記者通過調研後認為,應立足自身特色,打造“紅色名片”,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體驗。

  一是將紅色旅游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讓黨政幹部、中小學生、社會青年等群體在紅色旅游中重溫紅色事跡,感悟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紅色精神。例如,下莊村將巫山縣委黨校下莊校區、“愚公講堂”與鄉村旅游融合,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為講師與游客面對面交流,講述下莊戰貧故事,賡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二是將紅色旅游與休閒農業相結合,讓紅色資源與農業資源重疊,形成共存、共贏的局面,提升休閒農業和紅色旅游的市場競爭優勢。例如,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借助“王良故居”這一紅色文化資源,以王良故居為軸心,向周邊拓展延伸休閒觀光農業,打造出柑橘、草莓、荷花、錦鯉等特色果園和農場,讓游客在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還能進行採果、賞花、垂釣等。

  三是將紅色旅游與各項體育賽事相結合,讓紅色旅游更加具有參與感、體驗感和趣味感。例如,巫溪縣紅池壩鎮在城萬紅軍宿營地“扎鹿盤”舉行國際攀岩大賽,綦江區安穩鎮圍繞紅一軍團二團指揮部舊址、觀音橋戰鬥遺址等紅色景點線路,舉辦“長征路上”定向越野賽,讓游客在運動中感受紅軍精神。

  此外,這張名片還可與藝術、科技、文娛、康養等相融合,形成旅游新業態,讓紅色旅游獲得更多關注度。

  本報記者 蘇暢 實習生 李金倩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5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