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53歲的“鄉村咖啡師”冉光芳。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新華網重慶3月21日電(李元元 李海嵐)對於53歲的冉光芳而言,幸福是從有職業和有夢想開始的。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冉光芳從小學畢業起便接過父母手裏的活兒,靠種烤煙維持生計。“本來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做夢都沒想到會成為一個咖啡師。”站在村裏圖書館的落地窗前,這位新晉鄉村咖啡師一邊欣賞着風景,一邊憧憬着未來。
冉光芳是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人。很多人知曉荊竹村,是因為其在2022年底獲評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村子曾是“戶戶都貧困,家家無余糧”的貧困村,而冉光芳就是貧困中的一員。
3月3日一早,冉光芳在家梳洗。比起以往的種地歲月,現在她有了更多時間打扮自己。新華網 耿駿宇 攝
3月3日早上,冉光芳為家人準備水煮蛋作早餐。不用趕時間種地,悠閒享受早餐成為她的生活常態。新華網 耿駿宇 攝
與大多數村裏人一樣,冉光芳的命運與荊竹村牢牢綁在一起。村裏的路不通,他們就在這閉塞的大山裏踱步;村裏有了烤煙産業,他們便在早出晚歸的耕耘歲月中慢慢向前走……沒有改變生活的想法與能力,也沒有對未來的想象和憧憬,一切按部就班,隨遇而安。
“那些年種烤煙是真的苦。”冉光芳説。小學一畢業,她便扛着鋤頭跟着父母走在了種烤煙的路上。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那些歲月裏,小姑娘身上總是一身泥土與汗水,一晃就是三十餘年。
3月3日早上,冉光芳忙完家務,騎着電動三輪車前往歸原小鎮上班。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冉光芳上班的地方——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歸原小鎮無有圖書館。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只是,冉光芳原本以為的“一輩子種烤煙”並沒有成為現實,隨着荊竹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冉光芳的人生駛向了新的方向,她從一位種烤煙的農民成為了一名“鄉村咖啡師”。
2015年,憑藉自身珍貴的自然資源,以及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金字招牌,荊竹村引進了歸原小鎮文旅項目,開啟了鄉村旅游發展之路。村裏從前不被欣賞的天坑、峽谷、林海成為游客青睞的風景。破舊的豬圈、烤煙房等老房子經過藝術改造成為網紅茶鋪、圖書館,靠種烤煙維持生計的村民們在歸原小鎮裏有了工作,過上了朝九晚五領工資的生活。
3月3日,冉光芳在無有圖書館做清潔。新華網 耿駿宇 攝
3月3日,冉光芳正在研磨咖啡。如今,磨粉、沖泡、拉花,她都不在話下。新華網 耿駿宇 攝
起初,冉光芳與很多村民一樣在歸原小鎮的民宿裏做服務員,後來無有圖書館裏缺人手,冉光芳被調過來負責這邊的清潔工作。在這裡,冉光芳再次接觸了咖啡,也開啟了與咖啡的故事。
之所以説再次,是因為在冉光芳的記憶裏,第一次接觸咖啡是在火車上,“那時根本不知道咖啡是啥子,就想嘗一嘗是啥子味道,苦得很。”冉光芳笑呵呵地回憶與咖啡的初相識。
在無有圖書館上班的一年多時間裏,冉光芳學會了泡咖啡,成了村裏有名的“咖啡師”。“最開始啥子都不懂,學起來很費勁,大概學了兩個多月才上手。”冉光芳説。如今,磨粉、沖泡、拉花,她都不在話下。
3月3日,冉光芳正在咖啡上拉花。新華網 耿駿宇 攝
3月3日,冉光芳為圖書館中的顧客端上咖啡。新華網 耿駿宇 攝
談起生活的變化,冉光芳總是笑呵呵地説“現在日子輕鬆咧”。每天早上,冉光芳在家吃完早飯,便騎着自己的電動三輪車去上班,不似以往只是埋頭種地,現在幾分鐘的上班路也能讓她發現家鄉的美,路邊的野花是她的最愛。
無有圖書館裏的大小桌子上,擺放着的一束一束鮮花就是冉光芳的作品。“本來店裏沒有花瓶,但是裝咖啡的這些瓶子用完扔了可惜,我就想到用來插花,這些花都是我空暇時間採的,沒想到還很好看。”從冉光芳笑顏如花的臉上,可以窺見“幸福”的模樣。
三月,荊竹村的春意漸漸升起,但1000多米海拔仍讓這裡偏冷,游客也偏少,冉光芳空閒時間相對較多。閒暇時候,冉光芳會端一杯咖啡,站在落地窗前看看風景,感受着家鄉的變化,以及生活的樂趣。“現在喝咖啡是甜的,每天上班進圖書館也能聞到一股咖啡的香味兒。”冉光芳説。
3月3日的閒暇時間,冉光芳在歸原小鎮採花。新華網 耿駿宇 攝
3月3日,冉光芳將採到的鮮花擺放在圖書館的茶几上。新華網 耿駿宇 攝
2022年底,荊竹村獲評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在家鄉發展潛力大的背景下,冉光芳與咖啡的故事,不再只是從“苦”到“甜”的轉變,也是從“對未來沒有想法”到“想開一家咖啡店”的轉變。
冉光芳説,現在家人也都在村裏上班,每月按時領工資花銷又少,等存款足夠了也想在村裏開一家咖啡店。這是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的第一個夢想,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她與家鄉同進步,她與幸福正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