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去定義何躍的藝術創作之路。他沒有上過美院,也沒有師承,因為對“泥巴”的熱愛,從1989年做出第一件陶藝作品,三十多年裏創作出數千件藝術品。2013威尼斯雙年展大型平行展《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在中國邀請了100多位中國藝術家,其中一位就是重慶陶藝藝術家何躍。
面容清瘦,美髯及胸。暮年的程頤身著樸素的長衫,端坐在寂靜的點易園內,左手握卷,右手指向虛空,無聲地講述著他對宇宙和生命的終極認知。
1200多年前,杜甫一家在今天的重慶渝中區、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寓居了三年,杜甫吃過重慶火鍋嗎?1000多年前的重慶與今天的重慶差別大嗎?杜詩的回答是:太大了!
在韋嘉的作品裏,無論是最初的石版畫還是布上繪畫,他一直在畫人:“很難描述為什麼,作品中的人物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我覺得,藝術對于我來講,恰恰就是這無法預見的某個地方、某個領域值得我去探討,如果説所有的作品、你所創造的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我會覺得它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由于文獻資料的匱乏,東周時期楚勢力西進,究竟達于峽江地區的何處,長期以來並無落槌定論。直到上世紀末,隨著忠縣㽏(gàn)井溝崖腳楚墓群的發掘,這一困擾史學界多年的疑問才有了初步答案。然而,答案的得到卻引出另一個更為詭異的問題:楚人西進為何在㽏井溝戛然而止。
明月壩遺址在重慶市雲陽縣高陽鎮走馬村,澎溪河畔的扇形臺地上。1992年,明月壩遺址被發現,1994年進行了小規模試掘,2000年至2003年展開了大規模發掘。發掘結果表明,這是一處罕見的唐至北宋的市鎮遺址。
四年多來,這部戲累計演出超過百場,參演人員彼此配合已十分默契,但大家每天還是從早上一直排練到深夜——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每一段臺詞,每一種舞蹈的呈現形式,甚至在舞臺上的每一個走位,都要反覆打磨、精益求精。
2022年,張者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説獎。從《桃李》到《山前該有一棵樹》,在二十多年的創作中,張者一直以自己的經驗刻度,構築他的小説世界。拿到魯獎後,他自稱文學創作的上半場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三峽老關廟遺址的出世,讓大禹治水的故事由虛無的神話傳説變成了可感的歷史事件。更為嚴謹的説法是,老關廟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給4000年前的那場大洪水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證據。
峰門鋪是一個埡口。埡口,就是山梁上狹窄的山口。巴渝多丘陵,埡口是山裏山外交通的捷徑,巴渝古人翻山越嶺,必經埡口。埡口不僅把山裏山外散居的村落連成一片,也是古驛道的必經之所。有的埡口處在郵傳的節點上,就成為驛站。在宋代,負責遞傳軍機文書的驛站成為遞鋪。峰門鋪就是這樣一個遞鋪。
在漫長的一段時期中,張勇像是酉陽民歌的“擺渡人”,他結合現代元素,對原生態的民歌進行創新。他把自己的嗓子比喻為一支“樂器”,從武陵深處、從群山之間、從酉水之濱,站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舞臺上,將酉陽的民歌“唱”到更遠的地方。
盛裝出場2000余年之後,2003年,富貴浮華之地——雲安古鹽場消失在湯溪河中。那些千年古井和鹽灶,伴隨著單調而沉著的江水拍岸,沐浴過最後一抹陽光,無聲作別雲集江岸的眾多鹽工,化為雲安人永遠的記憶和牽挂。多年以後,曾為雲安鹽場送行的人們,會向後人訴説起這悲傷的故事嗎?
遊江是什麼人?好像是個問題。這個人不好準確定義,因為他骨子裏有一種朝秦暮楚的特質,從事過的職業隨便一數就有:美術教員、商城設計、照相館老板、攝影記者、藝術策展人、文化館職工等等。目前,他有一個很“虛”的統稱:磁器口文化名人。
發現武陵闕時,它早已被肢解得四分五裂,散落荒野,其中一部分被當地人拆解成條石,砌成了豬圈。在他們眼中,那不過是一堆來歷不明的廢棄石料,與其拋棄荒野聽任風化,還不如破拆砌成豬圈,發揮點實際的作用。
劉超沒有用過手機,也不用電腦,當然,“異類”這個詞也沒法囊括他,因為,他遠遠地、默默地將自己置身于“別處”,與我們所處的智能世界似乎不在一個平面。甚至就連採訪,也只能依托朋友代為聯繫。
據考證,西漢時期青銅熨鬥已被豪門大戶普遍使用,多為不帶座的“水瓢”狀,而不是現代熨鬥的船首狀。漢代早期的熨鬥造型簡單,直柄,個別柄上還有刻度。平底,少數有蓋,鬥口沿和柄部飾有幾何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