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餐飲業“小身板”如何才能長成“大塊頭”?

  江北區龍湖重慶源著天街,一家正在供應午餐的餐廳十分繁忙。(攝于2022年12月3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對于重慶而言,擴大消費意義非同尋常——2021年7月,國務院批準包括重慶在內的5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按照規劃,到2030年,重慶將建成引領國際時尚、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如何擴大消費?首先就是那些與消費直接相關的産業業態要通過提檔升級,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餐飲業,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業態之一。一家怎樣的餐飲店,才能激發你的消費欲望?重慶餐飲行業,目前處于什麼水準,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

  即日起,本報推出“問診重慶餐飲業”係列報道,從問題入手,倒推對策,探尋重慶餐飲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秘訣”。

  2022年,重慶餐飲總收入為1915億元,繼續位居四個直轄市之首。不過,分享這一總數的,是23萬戶餐飲企業,攤下來,每家只有82萬元。反觀其他直轄市,北京每家是132萬元,上海每家是110萬元,天津每家是169萬元。

  單個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小,整體上的産業集中度較低,是重慶餐飲行業的主要症結之一。和其他很多競爭充分的行業一樣,餐飲業也需要通過規模優勢來提升競爭力——規模越大,原料集中採購才越有議價權,管理和廣告投放的成本才攤得越薄。

  重慶餐飲企業,為啥“身板”普遍偏小,如何才能長成“大塊頭”?

  連鎖店搶食“夫妻店”市場份額

  肥腸,是川渝地區最常見的食材之一。記者調查發現,在不同地方購買肥腸的價格,相差非常懸殊。

  3月19日,渝北兩路菜市場,幾家肉販給出的肥腸價格,均在每斤25元左右。而當天,九龍坡太慈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的肥腸價格,是每斤23元。不過,重慶鬥碗面餐飲管理公司(下稱鬥碗面)同一天的肥腸採購價,是每斤15元左右。

  價格差異大,原因是採購渠道不同。鬥碗面的肥腸來源,是河南某著名肉製品企業在渝的一家屠宰場。那價格便宜了近一半,大家為啥不去這家屠宰場搶購呢?“我們的採購規模大,雙方約定了價格區間。一般人不可能拿到這樣的低價。”鬥碗面創始人徐鋼表示。

  原來,鬥碗面有10余家連鎖店,每天的肥腸消耗量達數百斤。為了擴大採購規模,最近,徐鋼還聯合他的加盟商,租賃了一個凍庫,可以一次性把當天屠宰場所産肥腸全部買走,為屠宰場省去分銷的諸多麻煩。由此一來,鬥碗面的肥腸採購價,每斤有望再降一兩元。

  規模化連鎖經營帶來的成本優勢,當然不止于食材的集中採購。徐鋼舉例説,除了眼鏡面這樣早已大名鼎鼎、食客慕名而來的面店,大部分店都需要靠廣告才能從線上引流。但再便宜的廣告,一次都需要上萬元,遠超那些通常只有一個門面的“夫妻店”的承受能力。但如果是連鎖經營,攤下來,一家單店的廣告成本就通常只有幾百元,根本“不在話下”。

  這意味著,“夫妻店”大多只能做社區生意,滿足周邊居民需求。“網紅”城市吸引來的巨量的外地遊客,連鎖店更加獲利。

  “近幾年重慶餐飲業有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規模化連鎖化。我自己就親眼看到很多熟悉的‘夫妻店’消失了,不是味道不好,而是連鎖經營借助規模優勢,正在搶佔他們的市場份額。”徐鋼估計,目前重慶小面市場的8萬余家店面中,連鎖化經營的佔比,已經超過10%。

  除了小面,其他餐飲品類,情況也大抵相當。例如中式快餐,從重慶誕生的中國最大直營中式快餐集團——鄉村基,利潤率高達11.3%,其旗下的大米先生,利潤率也達到了11%。而記者在渝北區學成路隨機調查的幾家餐飲小店,利潤率只有5%至8%。3月15日,記者在學成路這條街看到,由于利潤太薄,不堪重負,至少有3家小餐飲店門口都貼上了“轉讓”字樣。

  “急也急不來”的職業經理人

  最近幾年,肖強一直在為連鎖經營的事發愁。

  肖強是重慶燜燒雞餐飲管理公司的創始人。過去10余年裏,他通過自有資金的積累來“滾雪球”,累計開了9家直營門店。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連鎖化浪潮,他還是覺得自己腳步太慢。

  吸引外部投資,搞連鎖加盟,無疑是快速擴張的一條捷徑。但面對投資人“砸來的錢”,肖強卻遲疑了。“一道菜用幾勺油、多少料酒、多少仔姜、幾粒花椒,都有要求。我們通過配料包,解決了手工配料不準的問題,但加盟商是否嚴格按照我們的流程來,我不好把控。”肖強認為,連鎖加盟,前提是自己派職業經理人前往管理,否則就守不住品質,到頭來會砸了自己的牌子。

  職業經理人的缺乏,正是肖強面臨的最大難題。“必須要有全流程參與的經歷,在店長的位置上起碼要幹兩三年,但這樣的人才我自己的直營店都缺,哪兒還有人派出去。”他説。

  在策略工場(重慶)品牌行銷策劃有限公司CEO謝康利看來,餐飲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店長的競爭。同樣一家門店,不同的店長,營收可能大不一樣。大餐飲培養一個優秀的店長,至少需要兩年。即便你能高薪挖到在別人家幹得不錯的店長,但他適不適合我這個組織、能力是否匹配、價值觀是否一致等等,都需要時間去磨合。“‘急也急不來’的職業經理人,的確是重慶餐飲業規模化擴張的最大掣肘。”謝康利説。

  比肖強所面臨的“幸福的煩惱”更典型的,是重慶本土最大的餐飲企業——陶然居集團,一度曾因人才短缺,不得不把600多家連鎖加盟店縮減至不足百家。

  “陶然居打的是重慶本土文化牌,外省市的消費者在當地吃陶然居,其實吃的是巴渝文化。”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認為,餐飲中的巴渝文化,體現在川渝風味的菜品,也體現在來自川渝地區的人身上——既包括廚師,又包括服務員。換句話説,陶然居開在外省市的加盟店,需要一個以川渝人為主力的團隊。

  但是,要“成建制”地向外地派駐人員,何其困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要工資高,很多人都願意外出工作。現在的不少餐飲從業者,卻希望在本地就業。派不出人手,是制約我們擴大規模的最大障礙!”嚴琦坦言。

  菜品種類繁多,操作流程復雜,中餐企業需要總公司外派人員前往“督陣”,才能確保品質。相比而言,通過鍋底底料配送就能解決標準化難題的火鍋,連鎖規模經營似乎要容易得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位列火鍋百強企業之首的海底撈,曾在財報中承認“出現員工人手短缺的情況,董事會、管理層和有關雇員舉行了20余次會議,都未能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嚴重影響了到店顧客的消費體驗”。

  人手短缺,也嚴重影響了火鍋行業的可持續經營。從全國來看,能長時間保持熱度的火鍋品牌,少之又少。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42萬家“火鍋”相關企業,6成以上的企業成立于近5年內。僅2022年以來,國內新增的火鍋類餐飲企業就超過3萬家。

  另辟蹊徑做大做強:做食品工業

  如何解決餐飲企業規模擴張所面臨的人力資源難題?

  重慶周師兄火鍋的探索,或許值得借鑒。曾任周師兄磁器口店店長的羅飛,在應聘進入該火鍋企業的一家門店後,3個月內被提拔為主管。而和她一起被提拔的,還有近10名同事。

  一家火鍋店,為啥需要這麼多主管?原因是為下一家店的開張提前儲備管理人才。羅飛説,周師兄磁器口店開業,經理帶著她和一部分服務員到新店,幾乎是馬上就能上崗。“這種梯隊式培養人才模式,有效解決了周師兄管理人才短缺的問題”。

  羅飛口中的梯隊式培養人才,通俗地説,就是“老帶新”,師傅帶徒弟。業內人士認為,正是憑借這種模式,鄉村基把門店擴張到了上千家的規模。

  相比周師兄,鄉村基還有一個係統的教學與培訓計劃。新人進來後,會領到一本用于教學的手冊。做到什麼程度,可以晉升到什麼崗位,手冊上都有詳細説明。根據這本手冊的內容,肩負教學任務的老員工對新員工進行各項技能的“傳幫帶”。

  雖然餐飲企業似乎可通過內部培訓解決人力資源難題,但從整個行業看,需要的是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嚴琦透露,目前,重慶幾乎所有區縣的職業學校都有烹飪、餐飲管理等與餐飲行業相關的專業,但全市缺乏一所專門的餐飲職業學校,導致餐飲職業教育的專業度不夠高,學生畢業後往往還是要從最基層的服務員幹起,缺乏職業尊崇感。

  對此,重慶旅遊學校副校長余德平的建議:一是校企合辦,訂單式培養餐飲人才,二是學校根據餐飲發展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多種方式的教育培訓,解決餐飲門店的擴張乏才之苦。

  但其實,餐飲企業的規模化經營,還有一條路徑——向上游延伸,做食品工業。“做門店,一家一家地開,既要有充沛的人力,又要有非常精細化的管理能力,一般餐飲企業很難做到。但如果有品牌後做食品工業,拓展市場和組織生産,要相對容易得多。”謝康利説。

  據了解,在重慶餐飲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轉型成功企業,是秋霞火鍋。知情人士介紹,這家火鍋企業當初開門店時生意興隆,但老板並沒有通過連鎖經營的方式來擴張規模,而是關閉了實體火鍋店經營,全力以赴做火鍋底料生意,率先進入火鍋底料市場,由此搶佔先機。如今,秋霞火鍋已經成為全國商超中最常見的重慶火鍋底料品牌。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44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