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秀山有座古堰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

  巨豐堰主渠、永豐堰主渠和泥河形成獨特的水利“立交”景觀。通訊員 羅治洪 攝/視覺重慶

  9月21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烏楊街道螞蝗村,泥河(平江河支流)穿村而過,靜靜流淌。

  河岸,永豐堰幹渠向泥河下游延伸;幹渠上方6米處,巨豐堰幹渠經三拱橋渡槽跨河,向平江河下游伸展。

  一條河,兩道渠,呈現出獨特的三層立交形態。

  這是秀山巨豐—永豐古堰,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距今已255年。兩百多年來,巨豐—永豐堰始終發揮着灌溉供水功能,至今仍灌溉秀山清溪場街道、烏楊街道1.6萬畝良田。

  清朝“改土歸流”後興建

  巨豐堰—永豐堰灌溉工程為何出現在秀山?這與秀山的土司制度息息相關。

  秀山位於重慶與湖南、貴州、湖北的交界處,遠古至清朝末年,秀山“處蜀僻遠”,為“&&阻荒”之地。元明時期,秀山實行土司制度,統治者把秀山劃為“生苗”區,並下了“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令。

  清雍正年間,秀山實行“改土歸流”,結束了800餘年的土司統治,禁令廢除。由於秀山人煙稀少、土地廣袤,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縣後,大批漢人遷入。

  《秀山縣誌》記載了當時人口的激增——乾隆九年,計戶一千五百七十,口如之。二十九年,戶增四千五百六十八,口增六千一百三十八。

  遷入後的漢人開荒種地,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隨着人口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農業灌溉用水需求激增。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秀山當地居民請官府丈量田土面積,集資修建了巨豐堰。秀山縣水利局黨組成員龍祖華介紹,最初的巨豐堰只有10公里,灌溉面積3000畝,後經歷代培修、擴建、改造,渠係擴大到23.5公里,灌溉面積1.2萬畝。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秀山又攔泥河(平江河支流)水築壩修建了永豐堰,經過不斷擴建改造,渠係18公里,灌溉面積達到4000余畝。

  巨豐—永豐古堰修建後,對當時的秀山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據《秀山縣誌》記載:“平茶地壩,月旗數裏,沃壤連塍,以饒衍名一縣。其巨豐永豐二堰,並萬金之工也,平渠引溉,利潤千頃,故附郭西北諸鄉,膏腴偁最。”

  龍祖華介紹,巨豐—永豐古堰雖經歷過十余次維修,但工程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目前仍在發揮灌溉功能,渠堰總長41.5公里,灌溉面積達1.6萬畝。

  古代丘陵山區科學利用河流的典範

  龍祖華告訴記者,巨豐—永豐堰不但沿用至今,還留存有兩座攔河壩、傳統圓木疊梁閘、渠道、五拱橋渡槽、三拱橋渡槽、相關碑刻等遺産。“雖建於200多年前,但卻處處體現着科學性。”

  9月21日,秀山縣清溪場街道芒洞村芒洞橋,巨豐堰渠首。平江河上,一道攔河壩斜向而建,將河水引流到芒洞橋一側的巨豐堰取水口,源源不斷地流向巨豐堰渠係。

  歷史上,巨豐堰渠首曾兩次上移,以抵消平江河河床下切的影響。但攔河壩的設置仍摒棄了常見的橫向修建方式,沿用了建壩之初的斜向修建。這是為何呢?

  龍祖華告訴記者,攔河壩斜向引流,將原先順着自然河道流淌的河水全部引向一側,河水流速得以加快。這樣,在枯水期能保證更多的河水被引入巨豐堰幹渠;汛期的河水裹挾着泥沙而來,流速越大泥沙越不容易沉積,在進入取水口前便能通過排沙閘沖走下泄,從而實現幹渠“多引水,少引沙”。

  渠首的排沙閘也延續了傳統,由一根根直徑15—20厘米的圓木橫着向上堆積疊成,每根圓木上都有可供拉拽的鐵環。“這是古代水閘通用的木疊梁閘形式。”龍祖華介紹,通過人工增加(減少)圓木,可以實現水位調蓄的功能。歷史上,當地居民在枯水期通過減少原木降低攔河壩水位,為平江河河道補充來水,保證了平江河基本的生態流量。

  兩百多年前便實現高水高灌、低水低灌

  有了巨豐堰,為何要修建永豐堰呢?龍祖華介紹,巨豐堰、永豐堰所在的清溪場街道、烏楊街道灌區,自古以來便是秀山的糧油基地。巨豐堰在投入運行後,解決了丘陵山區高區的灌溉問題,但低區的灌溉缺水仍然存在。為此,當地居民在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修建了永豐堰。

  永豐堰引的是平江河支流泥河水,築攔河壩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烏楊街道螞蝗村三拱橋下。當時,巨豐堰已通過三拱橋渡槽實現跨泥河,永豐堰又正好從橋下通過,加上旁邊流淌的泥河,形成了“三層立交”的奇觀。

  通過充分利用平江河的自然落差以及所需灌溉範圍分級攔河引水,巨豐堰、永豐堰早在200多年前就輕鬆實現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立體灌溉模式。

  永豐堰建成後,由於泥河水量小,來水不夠,當地群眾強烈要求擴建。於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秀山新建黃角堰,引平江河水為永豐堰補水,不但將灌區面積從近千畝擴大到4000畝,也避免了泥河因缺水斷流。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産專委會會長譚徐明告訴記者,在常見的灌溉工程中,要實現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大多通過盤山渠道等方式實現。像秀山巨豐堰幹渠、永豐堰幹渠這樣出現一高一低兩條渠道立交,産生條件極其苛刻,在古代少之又少,在至今仍在正常使用的古代水利工程更為罕見。

  代表重慶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據了解,目前,秀山縣正積極開展巨豐—永豐古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申報工作。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從2014年起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截至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項目已達26處,是世界上灌溉類型最豐富、工程分佈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專家認為,巨豐—永豐堰是深丘平壩地區特有的在山區型河流上引水的灌溉工程,在渠首設計、渠係分佈、以渡槽為核心的關鍵工程等方面均表現出獨特性,是丘陵山區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此外,巨豐堰的修建伴隨着土司制度的終結和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大量內地漢人遷入了秀山,巨豐堰的修建保障了秀山土苗漢民族聚居過渡期的糧食供應,對維護當時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價值。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