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市政府與7家銀行簽約 3000億元綠色融資支援重慶綠色發展

  2月20日,由市政府主辦的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進大會召開。會上,市政府通過“線上+現場”的方式,分別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就支援重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7家銀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累計為重慶提供超3000億元的綠色融資支援,助力重慶加快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自2022年8月重慶獲批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來,全市金融係統進一步加大融資服務力度支援重慶綠色發展。此次簽約,便是一項重要成果。

  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12月以來,重慶推動全市31家金融機構和各區縣政府(包括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管委會),累計對接綠色項目202個、金額超2400億元,為重慶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當天,相關企業和金融機構就其中15個項目現場簽約,協議融資金額近500億元。

  本次推進大會以“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旨在安排部署加快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相關工作。會議明確,接下來,重慶將依靠改革創新增動力、添活力,在係統整合、政策創新、數字化轉型、激勵約束機制構建、防范風險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金融改革重慶經驗,助力全市經濟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新聞縱深>>>

  重慶如何耕好這塊綠色“試驗田”

  2月20日,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進大會召開,吹響了提速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打造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田”的號角。

  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重慶已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重慶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有何意義?未來,重慶又將如何耕好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田”?當天,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就此進行了解讀。

  先行先試,綠色金融改革探索早已啟動

  所謂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援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其顯著特點是連通了環境保護和金融創新,主要作用是引導資金流向資源節約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産業。近年來,發展綠色金融助推綠色發展引起了各國高度重視,我國更是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中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重慶成為先行先試的省份之一。早在2019年初,重慶就開始申報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隨後,按照“邊申報創建邊改革創新”的思路,統籌謀劃、多措並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近年來,重慶市級部門協同聯動,加強頂層設計,先後制定了《重慶市綠色金融發展規劃(2017-2020)》《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實施細則》,出臺了《重慶市碳排放配額抵(質)押融資業務指南(試行)》《重慶市綠色金融服務綠色建築指南(試行)》等十余項綠色金融相關標準。”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重慶還啟動了碳賬戶建設試點,探索企業碳減排全生命周期監測;打造了開放共用的“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係統,作為全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及業務創新中心、資訊共用中心、監測評估中心和安全連接中心;確定了五個核心區和八個重點區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區。相關區縣政府因地制宜、“一區一策”,強力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為激勵金融機構積極支援綠色發展,重慶通過貨幣政策差別引導,推出“綠易貸”再貸款和“綠票通”再貼現專項支援工具,推動碳減排支援工具和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快速對接落地。並且,對碳減排貸款給予最高2‰的財政補貼。

  綠色項目識別難、評估難是制約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重大瓶頸。自2021年以來,重慶不斷完善綠色項目評價標準、核算體係,建立綠色相關資訊互通機制,推進綠色項目碳賬戶監測機制建設。同時,統籌金融機構建立起綠色項目環境效益測算體係,在建築、交通、工業、農林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著力破除制造、建築、交通、農林等行業的綠色項目“識別難、評估難”。

  重慶的探索獲得了國家肯定。2022年8月,重慶獲批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成為全國首個全省域覆蓋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綠色融資持續加快增長,建設“試驗區”已有基礎

  “經過4年探索,重慶在綠色金融市場體係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綠色金融轉型發展已初步走出一條契合綠色發展、體現重慶特點、彰顯綠色産業特性的新路子,為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奠定了扎實基礎。”該負責人説。

  在政策推動下,重慶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大力支援節能環保等綠色産業企業和綠色項目,為全市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2月8日,農行重慶市分行聯合農銀理財,為國家電投集團重慶合川發電有限公司成功投放1000萬元碳配額理財融資款。這也是全國首筆引入理財資金為企業提供基于碳排放配額(CEA)的融資業務。

  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如,2022年3月,重慶銀行創新推出“排污權抵押貸款”,以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權指標為抵押,向該公司發放貸款1億元。

  來自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市金融機構設立了20余個綠色金融專營部門或支行,推出了270余款綠色金融産品。得益于此,全市綠色融資呈現出持續加快增長的勢頭。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綠色貸款、綠色債券余額分別達到4785.4億元、318.3億元,分別是2019年初的2.7倍、2.4倍;截至2022年末,全市綠色貸款余額為5227.6億元,首次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36%。

  打造“試驗田”,服務全國綠色發展大局

  “在重慶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實質上是以綠色金融為紐帶,推動各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綠色低碳改革試點、創新示范在渝先行先試,加快形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政策環境。”該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有利于推動重慶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提升,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也能服務好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和綠色發展大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印發的《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重慶將經過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組織多元、産品豐富、政策有力、市場運作安全高效的綠色金融體係。同時,實現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暢通高效,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規模加快增長,其他綠色金融産品、工具及服務模式創新不斷涌現,綠色産業融資環境逐步改善。

  “圍繞這樣的目標,重慶將著力推動綠色産業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打造綠色金融與綠色制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農林等綠色産業協同發展的‘1+N’綠色産業體係。”上述負責人表示。

  同時,重慶將積極建立健全以政府激勵為引領、市場為基礎、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綠色金融政策、機構、産品和服務體係,重點打造一批基礎性、功能性、標桿性的金融服務綠色低碳示范園區、示范項目、示范工廠,打造引領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可復制推廣的“試驗田”;探索建立健全成渝兩地綠色低碳政策法規、市場機制、科技創新、財政金融、生態碳匯、標準建設等配套支撐制度,推動綠色金融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促進金融市場要素在成渝兩地合理流動、高效聚集、優化配置,讓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成為成渝金融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的“新平臺”。

  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離不開政策保障和人才保障。接下來,重慶還將進一步豐富綠色金融支援政策工具箱,協調出臺更多重點支援綠色金融的再貸款、貼息、擔保等金融財稅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支援綠色産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將完善高層次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設立綠色金融研究機構,打造綠色金融決策咨詢智庫,圍繞綠色金融發展突出問題開展專題研究、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本報記者 黃光紅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8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