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加快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巴南區法院副院長劉秀榮在李家沱街道西流沱社區“德法有約大講堂”上為群眾説案講法。(攝于七月十三日)(巴南區委供圖)

  雲陽縣紀委監委幹部下村調查教育、醫療補助落實情況。(雲陽縣紀委監委供圖)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

  近年來,重慶各區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市委要求,持續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充分發揮政治引領、綜治能動、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作用,不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疫情防控能力,努力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重慶,著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如今的重慶,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機制日趨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優化,基層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安全發展的底線守得更牢,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黨員幹部在基層治理中幹在先、走在前

  這段時間,為推動農文旅融合,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帶著村裏的黨員幹部忙前忙後。

  巫山縣委黨校下莊校區,是下莊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下莊校區自今年5月6日揭牌成立以來,2.2萬余人次在此接受了黨性教育。

  為帶動群眾共同富裕,毛相林引導群眾入股房屋改造學員宿舍,農戶按住宿收入實行一定比例的分紅。8月31日,村裏11個民宿小院的戶主首季分紅約4.2萬元,村集體組織分紅約3萬元。

  近年來,巫山弘揚“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始終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于培養更多毛相林式優秀基層幹部,建設更多下莊式優秀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鼓勵首創精神,發揮黨建引領、榜樣示范、社會推動作用,構建多元共治治理格局;完善好社會保障、統籌好産業發展、守護好人民安全,深入踐行以人為本治理理念;鞏固良法善治治理體係,加速構建共建共治共用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這些年,重慶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基層黨組織主導整合資源、服務群眾、推動發展、聯防聯治的格局,積極搭建黨員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帶頭帶動作用,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這段時間,萬州江南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程克勇的心裏踏實了許多。“公司進出車輛有了特別通行證,不必再去居民小區繞行,‘樓棟工作日’機制解決了我們出廠設備的運輸難題。”他説。

  該公司主要生産碎石機等大型機械。此前因城市建設原因,進出該公司的道路成了斷頭路,臨時出行通道路窄且限行,原料運不進、成品送不出,程克勇對此苦不堪言。

  今年6月,萬州區五橋街道社區幹部在日常走訪中了解到該公司出廠設備運輸困難,及時將這一問題匯總給街道。考慮到該公司道路出行涉及多個區級部門,街道又將問題匯報給區領導。

  6月17日,針對這一問題,分管區領導帶著區級有關部門和五橋街道的黨員幹部來到該公司,開起了樓棟現場辦公會,當場敲定發放特別通行證、清理臨時通道障礙等方案。5天後,該公司的煩心事得以解決。

  萬州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樓棟網格為單元,建立“樓棟工作日”機制,推行由區級領導分片包幹聯繫街道,帶領區級部門負責人、街道領導班子、群團和社團組織等力量,每月到社區、樓棟開展一次現場辦公,統籌帶動各方治理資源匯集基層末端,以項目化、事項化、政策化、機制化方式在家門口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實現了群眾需要、組織知道、多元辦到,形成了共建共治共用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生動局面。截至9月初,8名區領導已下沉社區、樓棟開展現場辦公182次,解決問題483個,辦結訴求3800余件。

  上月28日,因為疫情防控,璧山鑫港灣小區被臨時管控。家住該小區、時任區委組織部幹部檔案管理科科長、小區黨支部副書記劉海燕臨危受命,擔任小區防疫工作總協調人。劉海燕迅速召集小區黨支部委員、業委會成員、物業公司負責人召開會議,討論制定小區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組,及時分解任務、落實到人。短時間內,小區便建立了一支由黨員幹部、教師、學生、退伍軍人等100余人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全力築牢抗疫防線。

  近年來,璧山區逐步闖出一條以小區黨支部為引領、業委會實體化為途徑、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全體業主共建共治共用的基層治理新路子。其中,在職黨員回小區“報到”承諾踐諾,區級部門與小區“結對”共建共治,專業力量進小區“同心”集智集力等措施,推動黨的“神經末梢”和城市治理的“基礎單元”互融共促,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水準。

  延伸監督觸角防范化解風險

  監督是助推基層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在監督工作抓得好的地方,社會治理往往更有實效,各種矛盾風險也容易被防范和化解在萌芽狀態。

  “凡是工作組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對群眾權益有直接影響的有效資料,由資料員計算後再交工作組其他成員及時復核,進行互檢,盡可能從源頭上避免工作失誤;互檢後的工作資料要及時向群眾公開公示,讓群眾參與監督檢視。”2021年,在綦江區委第三巡察組幫助石壕鎮2416名村民討回佔地補償金250余萬元後,相關責任單位認真反思佔地補償資金的錯算、漏算原因,並舉一反三建立起互檢機制和“雙監督”工作制度,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近年來,綦江區把巡察監督觸角延伸至村(社區)黨組織這一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探索出一條全面從嚴治黨縱深發展新路子。

  該區構建起區委統籌調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巡察辦和巡察組具體落實、被巡察黨組織全面整改的工作格局,以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推進村(社區)黨組織巡察工作。

  通過開展村(社區)黨組織巡察,該區瞄準痛點靶向巡,聚焦難點精準巡,圍繞堵點創新巡,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結合巡察重點整治了一批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大幅提升黨員幹部的擔當精神和幹事能力,切實打通政策落地、作風轉變、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

  事實上,監督不僅能及時堵塞漏洞,還能保證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本月,在雲陽縣紀委監委的監督下,雲陽縣第四初級中學(雲陽縣北城小學)新建的宿舍樓在開學前交付使用。

  7月,縣紀委監委在使用“一網通”平臺對全縣在建工程項目進行日常監督時,發現平臺對該校宿舍樓項目發出“項目實施進度緩慢”預警。縣紀委監委立即進行核查,發現該項目係縣級重點項目,因宿舍工程鋼結構生産進度滯後等問題,導致項目未完成序時進度,影響學生開學入住。

  為此,縣紀委監委對該項目主管部門和業主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提醒約談,並會同縣政府辦督查室和縣發展改革委強化督查督辦,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問題解決。經復核,該項目主管部門和業主單位通過多方調度建築材料、協調項目資金等方式,最終保證了工期。

  近年來,雲陽縣持續開展“以案四改”試點工作,深入破解扶貧資金及項目招投標領域頑疾:

  ——深挖源頭改治理,創新末端支付責任制、項目入庫責任制、財稅分配機制,破除“攬權推責”的頑疾;

  ——打造閉環改監管,建立“一網通”平臺,實行“一碼通”管理,推行“一卡通”發放,破除“各自為政”的頑疾;

  ——係統整體改制度,規范項目發包管理,優化微小項目(50萬元以下)管理程式,強化産業項目績效評價,破除“牛欄關貓”的頑疾。

  該縣通過標本兼治,健全扶貧項目資金管理體系,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試點以來,全縣實施扶貧項目1384個,扶貧領域未發現新增腐敗問題,實現了“花錢少、品質好、效率高、無腐敗”目標。

  財政資金能否有效管理使用,對基層發展穩定至關重要,也對防范化解地方財政金融風險具有積極作用。銅梁區優化財政管理體制機制,充分調動部門鎮街發展活力,以有限財力為全區産業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最大支撐。

  該區調整財權事權劃分,通過改良優化高新區財政體制,讓高新區“獨立財政”、放開手腳,全力打造更高能級更強支撐的産業高地。

  在兜牢兜實民生底線的基礎上,該區進一步優化鎮街財政體制,強化鎮街理財意識,激發自身造血能力。同時,該區注重精準使用直達資金,通過各類基金加大産業支援力度,把有限資金用到刀刃上,不斷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家庭教育應當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應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7月13日上午,巴南區李家沱街道西流沱社區“德法有約大講堂”上,區法院副院長劉秀榮在此開展“以案説法”,由淺入深地講述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等典型案例,引導轄區群眾提高家庭法律意識。

  在巴南區,這樣的“德法有約大講堂”讓廣大群眾坐得下來、聽得進去,引導群眾在家庭家教中遵德守法、崇德尚法,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用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

  近年來,巴南創新開展“德法相伴——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工作,以“德法修身、德法潤家、德法睦鄰、德法怡城”為抓手,推動形成“人、家、院、城”四維治理體係,將道德的柔性浸潤與法律的剛性約束有效結合起來,形成法治德治相融合、協同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良好局面。

  比如,針對普法宣傳、道德教化不接地氣,部分社會人員價值失準、行為失范等問題,巴南從群眾身邊小事抓起,通過“德法紅黑榜”評身邊人,“以案説法院壩會”議身邊事,“德法有約大講堂”講身邊案,推動群眾明德知法。

  又如,為治理誠信缺失等社會亂象,巴南把和諧、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治理,充分運用法治對道德的保障作用,切實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為城市的發展與安全、秩序與活力提供堅強支撐。

  促進社會和諧,離不開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約束,也離不開一套好的群眾工作方法。

  9月16日,經石柱縣萬安司法所工作人員利用“貴和工作法”調解,群眾汪某、康某、馬某收到重慶市巴王酒業有限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資等合計15.6萬余元,三人的社保也繳納至今年9月。

  9月2日,汪某、康某、馬某向萬安街道調解委員會提交調解申請稱:2013年1月至今,他們在重慶市巴王酒業有限公司上班,並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現因公司經營不善面臨破産,三人薪資被拖欠,多次討薪未果。希望公司盡快支付拖欠的工資,並將社保繳納至2022年9月。

  調解員接到申請後,立即聯繫該公司法人冉某,並約好雙方9月5日下午在萬安司法所進行調解。

  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圍繞“貴和工作法”勸導雙方以和為貴,分別與雙方當事人交流商榷,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做思想工作。

  冉某表示,公司已停産,無力支付工人工資,公司準備拍賣設備、廠房等籌資。汪某等三人表示,除去他們應得工資外,他們的社保需要公司繳納至今年9月。經調解員調解,雙方都做出部分讓步,但在支付時間上未能達成一致。

  接下來,調解員採取“背靠背”調解,分別疏導雙方情緒,從法、理、情的角度耐心勸導,並針對雙方爭議焦點進行理性分析。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簽署《人民調解協議書》,促成問題最終解決。

  2018年,石柱縣創新研發“平安鄉村·智惠農家”防控係統,將“大數據+智能化”與“楓橋經驗”融合,探索形成“智能化防控+貴和工作法”鄉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鄉村治理中長期存在的難題,農村矛盾糾紛明顯減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水準顯著提升。

  首先“請坐、喝茶、慢慢説”,聽其傾訴,讓其氣和;然後“講理、講法、講德”,曉之以理,讓其理和;最後“講情、講規、講愛”,動之以情,讓其心和,促成矛盾雙方握手言和。石柱創設“貴和工作室”,打造“貴和工作隊伍”,建立“貴和工作制度”,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前,全縣已打造242個“貴和工作室”,實現村(社區)全覆蓋。

  同時,石柱還以智能化防控賦能鄉村治理,通過建設高空瞭望、交通卡口、治安監控、人臉識別等係統保護轄區安全。通過物聯感知、智能分析等技術,對自然災害等進行預警。整合綜治幹部、駐村輔警、巡防人員等力量並錄入係統,迅速處置突發事件、安全隱患、矛盾糾紛等。

  據統計,自推行“智能化防控+貴和工作法”鄉村治理模式以來,全縣化解矛盾糾紛20570件,化解成功率達99.42%,234個村(社區)實現矛盾糾紛“零”上交。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