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有滋有味

佈滿歲月痕跡的青石街巷、高高翹起的馬頭飛檐;炊煙嫋嫋的山鄉村落、推窗入眼的小橋流水人家;泉水魚、五城茶幹、藍田花豬肉、榆村粉絲……休寧擁有來自廣袤山野的本土食材烹制而成的精緻菜品。詩意畫卷裏藏着溫暖煙火,休閒愜意裏飽蘸人間美味,這就是休寧。縱游休寧山水,嘗遍休寧美味,用一支神來之筆為我們展現休寧的靈動山水、絕佳生態、樸實人文、豐饒物産,品味充滿鄉愁的人間至味,一段有滋有味的旅程就此啟程。

閱讀全文

説出來恐怕沒人會相信,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近二十年裏,我家年三十這頓年夜飯的菜肴居然一成不變,上菜的順序亦不變,甚至連每人坐的位置也不變。

説到棘胸蛙,知者寥寥;再提起石蛙,不少人知道,因為叫聲像雞鳴,在徽州的民間,則管叫它石雞。

香味來自一百來米開外的小院門口,門口立着一個比爐小的烤桶,桶四沿堆滿了蟹殼黃燒餅。

有一年,開車走屯湯公路,過南塘不久,就可見路邊矗立一大廣告牌,畫面裏是一群皮毛黑白相間的豬,模樣歡勢,表情生動,頗有喜感,像是對過往的人們&&歡迎。

玉米粒曬乾磨粉去皮,加水攪拌煮成糊狀,經固、切片、晾曬等工序;吃時再投放油鍋煎炸,舒展膨脹上浮即可食用。

小時候,炎炎夏季的下午,總喜歡到新安江裏嬉水。玩到筋疲力盡,就濕漉漉地上岸,坐在水埠頭上歇息。

深秋,去新安江源頭。

 早年的醬都是自製的,程序挺繁瑣的,日頭好的時候,在鄉村裏舉目可見曬醬的大缸,醬在缸裏靜靜發酵,空氣裏氤氳着鹹香的氣息。雜醬做好了可以吃好幾個月,有的人家頓頓都離不開。

 吃魚是必須的,可那依山傍水的幾個小村子也着實讓迷戀,可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啊。那屋、那橋、那犬、那莊稼……無一不散發着濃濃的煙火尋常。

  我家除夕夜的菜單裏,葛粉圓子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

甲魚,休寧話叫“鱉”、“老鱉”。

開車上路了,卻不知要去何方。於是在手機地圖上尋覓那些不知何時記錄下來的鄉村。

外地人到徽州,山爬了,古村落去了,山水畫廊游了,牌坊和祠堂也看了,最終得吃幾個地道的徽州菜以求“功德圓滿”。

 新出土的璜尖筍剝到最後,筍體晶瑩潔白;即便是根部,用手指頭輕輕掰下一塊筍肉,放進嘴裏慢嚼,竟也有一股子甜味!

  世代相傳,酒香千年,終成五城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但凡有些名氣的美食佳肴,都有一個不同凡響的來頭,在徽州民間,不少是挂靠這兩位的:乾隆與朱元璋。

"像這樣的粽子,吃兩個就可以了,最好是甜鹹各一,這樣才不膩。"

 豆腐幹(茶幹)好吃,吃了還想吃,下酒下夜飯,味道不推般(不差)……上了年紀的人也許還記得,當年在休寧、屯溪街巷裏,時不時有抑揚頓挫的叫賣吆喝聲。當然,是用休屯一帶的方言

 這是休寧境內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山村,源白公路如青龍般地從村邊游過,一路翻山越嶺,蜿蜒到那個“藍天與白雲交際”的地方。

火腿炒蕨菜,一道春意盎然的菜肴,作為“中國狀元縣”的休寧人,給它起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期許的名字:春風得意。

菜單

往期回顧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