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有滋有味】榆村粉絲盡韌爽-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12/06 16:21:14
來源:休寧縣委宣傳部

【休寧·有滋有味】榆村粉絲盡韌爽

字體:

  小時候,炎炎夏季的下午,總喜歡到新安江裏嬉水。玩到筋疲力盡,就濕漉漉地上岸,坐在水埠頭上歇息。往東南方向眺望,十幾裏外,有一座寶塔矗立山頭;塔頂依稀可見長着小樹,有棉花一樣的雲朵在塔後慢慢飄浮。

  大人告訴我們,塔叫辛峰塔,明朝的,好幾百年了,有許多故事的,一時半會説不完;塔下面的村子叫榆村。

  於是,秋天去榆村了。對我們來説,算是一次“遠足”,得要大半天時間。 

方紅光  《雲蒸霧蔚》攝影:15005596161

  靈秀榆村 方紅光 攝  

  湛藍的天空,疏朗的田野。寶塔下面是一塊塊不規則的田疇,一壟壟紅薯的藤蔓在匍匐游走,給這個時節留下最後的翠色。村民們三三兩兩地在翻挖,一鋤頭下去,往上一扒拉,就是一個碩實的傢伙出土。鋤鋤不落空,一壟到頭,大大小小的紅薯呈線狀散佈着。村民轉過身來,把它們一一拾進倆簸箕裏,堆滿後,一根扁擔吱吱呀呀地挑着就順着田埂上了回村的路。

  這塊地算是整完了,按村俗,任何人都可以去“撿漏”,我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斬獲總是有的,也不乏一兩個大塊頭,引發大大的欣喜。

  地的另一頭有未燒盡的火堆,火很熱烈奔放。我們把紅薯塞進滾熱的灰裏。半個時辰,撥拉出來,剝去焦黑的皮,迫不及待地吃將起來,燙得嗷嗷叫。

  那瓤糯軟如面,有一股剛出土紅薯的特有味道,清新淡甜,莫非就是地氣吧?

  我鬧不明白:為啥這裡大片的土地都用來種紅薯?收那麼多紅薯吃得完嗎?

  回家兩邊嘴角黑黢黢的,父親問怎麼回事?我一五一十道來。

  “紅薯都拿來做粉絲了,榆村粉絲蠻有名的。” 

  那時炒粉絲是我家餐桌上一道常有的菜。粉絲兩角錢一扎,斤把重。粉絲最好用肥肉片炒,油光閃亮,潤滑韌勁,很下飯的。

  肉要憑票買的,一月每人才半斤,所以更多時候粉絲是素炒。

  經常加持的是韭菜、豆芽、蒜白段、豆腐幹,偶爾也有切得細細的筍絲,起鍋裝盤是務必要灑黑胡椒粉。全家人同樣吃得高興,以至我至今還對粉絲餡的包子存有一份深深的熱愛,當然,裏面拌進了香菇丁、豬油渣什麼的。

  父親更喜歡用粗粗短短的粉絲頭炒,説有筋道、有嚼頭,炒時間長些也不會粘連,還好入味。因此不時地打發我去買殘剩的粉絲頭,這讓小店的夥計都覺得很奇怪。

  地里長的土頭巴腦的紅薯怎麼變成柔長纖細的粉絲?這個問題我總想弄明白。

  我還挺執着的,以至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念想。

  再去榆村已是多年以後了。還是秋天,天高雲淡。從辛峰塔下過,舉目注視:多年不見,別來無恙?它默默無語,身子骨看上去還結實。

  周邊的地裏,挖紅薯的村民散佈着,大多是婦女和老人。一婦人已挖了大半,在地頭休息。我拿起她的工具,意欲幫忙。

  “你行嗎?”婦人一臉疑惑。

  我拿起傢伙就掄。這個東西有兩個齒,專挖紅薯的。一無果,二未遂,三下,只聽“咔嚓”一聲,帶出了半個,傢伙上滿是乳白色的紅薯汁。

  我不甘心,又狠勁一下,一個大紅薯又被生生挖成兩半,慘不忍睹。

  我大窘:破相了,破相了。

  婦人“噗哧”一笑:你也不是一個幹活的人。

  説罷,她把我挖的破紅薯用紅薯藤捆紮了一下遞給我,算送我了。

  我要付錢,她又笑了:這值什麼錢啊。

  見她很友善,我就打聽村裏哪家在做粉絲。

  “往前走一點就到藏溪村了,那裏現在家家都在做。”

  一進藏溪,仿佛到了一個粉絲大作坊,家家戶戶都在忙乎,院子裏堆滿了紅薯,空氣裏氤氳着粉絲特有的氣息。

  選薯、清洗、粉碎、洗粉、沉澱、曬粉、打漿、澆漿、蒸粉、晾粉、刨絲、曬絲……做粉絲的工序一覽無余。

  據説藏溪村古法手工粉絲製作已有120多年歷史,這麼多道工序,均為純手工,謂之“古法手工”。 

王莉  幹曬粉絲

  晾曬粉絲 王莉 攝 

  走進一家院子,一位老人家正忙進忙出。我與他攀談,他挺樂意,手裏的活可一點沒停。

  我不敢插手,沒準是幫倒忙。

  “從我爺爺那輩起,就開始做粉絲了,我家可是祖傳的手藝。”

  “靠手藝吃飯。”我朝他翹起大拇指。

  “做粉絲最要緊的四道工序是打漿、蒸制、涼冷、刨絲。”

  此時,正在蒸制。柴火灶的灶膛裏,火燒得正旺,幾個木制的屜籠冒着雪白的蒸汽。大約要經過三小時的蒸制,一塊十幾斤重的“粉塊”才出爐;再經過一天的晾涼,將成型的“粉塊”手工刨成絲,用箬葉捆紮,曬乾,好吃的紅薯粉絲就做成了。

  “大概六斤左右的紅薯才能製成一斤粉絲,很辛苦的。”

  我不是做粉絲的大戶,一年掙一兩萬塊錢,好在都是家門口的事情。政府現在很支持,想方設法讓我們多賣,還辦了個粉絲節。”

  我在村子裏轉悠。但凡有空地的地方,都曬滿了粉絲。有用大篾匾的,也有用竹篙搭起架子,上面整整齊齊挂着一扎扎粉絲,排列成一個個方陣。

  這可是真正的曬秋。粉絲在深秋明亮熱烈的陽光映照下,愈發顯得晶瑩透剔。

  我多少也見識了從紅薯到粉絲的“華麗轉身”。

  離開時,我買了十斤,鼓囊囊的一大包。天漸漸冷了,我在盤算着該買多少牛羊肉與之搭配,還有六安的大白鵝、巢湖的老鴨、太平湖的胖魚頭……

  數九寒冬,雪花飄飄,一幫朋友圍坐一桌,桌中央踞一大火鍋,熱氣騰騰,眾人吃得眉開眼笑。

  粉絲即便是配角,總是不斷告罄,一添再添。總有人在問:哪買的?形象不咋地,黑不溜秋的,怎麼這麼好吃?

  再煮都不糊不爛,又韌又滑又爽。

  其實,它在四季都是百搭的,廣結菜緣,和誰都能相得益彰,成為一道佳肴。 

4.孜孜不倦【徽州炒粉絲】

  孜孜不倦——休寧炒粉絲  

  它當然可以做主角的——道地的休寧炒粉絲,當然,也是傳統徽州的,佐料無非是筍絲、豆腐幹絲等,嗜辣的可放辣椒。

  儘管樸素、家常,卻是不可忽缺的,一桌徽菜宴,沒有它我以為是不完整的。

  粉絲質地的韌度與勁道,休寧人給它取了名字叫:孜孜不倦,契合了讀書人求學路上的百折不撓。

  如此看來,它也是一道勵志的菜。  

  作者:許若齊

  視頻:休寧縣融媒體中心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