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有滋有味】藍田尋味毛豆腐-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7/11 09:59:25
來源:休寧縣委宣傳部

【休寧·有滋有味】藍田尋味毛豆腐

字體:

  但凡有些名氣的美食佳肴,都有一個不同凡響的來頭,在徽州民間,不少是挂靠這兩位的:乾隆與朱元璋。

  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腹中飢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一隨從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別無它物,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隨軍廚師製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

  徽州人“做人家”(節儉的意思),戲言一個鹹鴨蛋能順着新安江吃到杭州,這塊土地上出現臭鱖魚、腌鹹肉乃至毛豆腐就自然而然了。

  即便生動有趣,也很難斷定故事的發生地是否就在休寧。然而,當下聞名遐邇的毛豆腐“落戶”在休寧藍田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不,車過南塘,巨大的招牌倚山而立,撲入眼簾:《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點 方鑫玉毛豆腐……

  怪不得我臨行前打電話給她家女婿喬風要定位,他説不必不必,沿屯黃公路過來,絕對迷不了路。

  下公路,拐進藍田鎮,每隔三五十米,就有箭頭所指,直抵一徽派建築;青磚門樓右側,挂着諸多牌匾:休寧縣藍田鎮方鑫玉家庭農場、方鑫玉豆製品廠、方鑫玉徽廚技能大師工作室、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毋容置疑,最恰如其分又彌足珍貴的還是左側的一塊牌子:豆腐坊。

  廳堂裏靜無一人,正中長案幾,東瓶(平)西鏡(靜),中間一座鐘。典型的徽州人家。

  兩邊墻壁上照片不少,多為那年央視電視裏的鏡頭,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一下讓方家的毛豆腐爆得大名!

  臭鱖魚、刀板香、毛豆腐,已然徽菜“三足鼎立”。

  後面顯然就是毛豆腐的作坊了,不大的空間裏,幾個婦女正在忙碌着。以我外行的眼光看,似與一般做豆腐的過程無異,只是成方快後,一板板地碼起來,搬至一間熱烘烘的屋裏發酵,需幾天時間,茸茸的毛就是在這裡長成的。  

  正在發酵的毛豆腐

  方鑫玉二十來歲就做豆腐了,這一幹就是四十多年。

  我問她:你家毛豆腐為啥這麼好吃呢?

  “會做毛豆腐的人很多,但味道是學不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製作工藝的細節。”

  “就説這點鹵吧,我家用的是自製的發酵酸水,其中的微生物隨着點鹵,像種子一樣流進豆腐裏。”

  “一天只做6000多塊,手工限量版,每一道工序都一點馬虎不得。”

  説着説着,她的女兒走過來,朝我笑着點頭。

  “手藝都傳給她了,豆腐坊也交給了女兒一家打理了,做出的豆腐與我不差上下。”説到這裡,方鑫玉露出了欣慰的笑。

  把手藝和品牌傳給後代,這可是最重要的財富啊!

  女兒叫吳紫薇,模樣像媽,很樸實也很有活力,現在是方鑫玉毛豆腐的非遺傳承人。

  一鍋豆腐幹出鍋了,嘩啦啦地倒在蔑匾上,熱氣騰騰的,方鑫玉熱情請我品嘗,隨便吃。鹹鮮、有韌勁、耐嚼。

  一個不大的作坊,囊括了豆腐家族的所有成員:老豆腐、水豆腐、豆腐乳、豆腐衣……旁邊的小屋裏,還有蒜蓉醬、黃豆醬、辣蘿蔔絲等等。

  不斷地有人進進出出,既有村裏鄉鄰買幾塊豆腐回去紅燒做午飯菜的,也有遠道而來訂大單的。

  勤勞、肯做、能幹、實在,可以説是這門家風吧。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喬風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這樣。他是皖北蚌埠人,有文憑,有技術,那年在藍田修公路,與方家大閨女戀上了,成了上門女婿。

  他個頭不高,言語平和,説起方鑫玉毛豆腐,如數家珍。作為女婿,放棄原來的工作來做豆腐,這種抉擇,也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出的!

  “動因是什麼呢?”我問他。

  “喜歡。”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可是人生的幸事;多少人在“不喜歡”甚至厭惡的泥淖裏滾了一輩子而不能自拔。當然,“喜歡”真在你面前時,你是否有勇氣,捨棄其他而去決然地擁抱。

  喬風顯然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他很辛苦的,外面的事全包了,幹得風生水起。

  與他岳母説得一樣,做毛豆腐最要緊的是工藝,工序就那些,大家都知道,可做起來大有講究,就看你願不願意費力費錢。

  “譬如泡渣,得用燒得滾開的水一遍遍地衝,這樣才能去掉豆腥味。整個過程要兩小時,要用多少水?”

  “我家鍋大火旺,滾水管夠。”他笑着説。

  把“開水”叫做“滾水”,是休寧方言,看來喬風已經很“休寧”了。

  除了磨黃豆用了電動,毛豆腐的製作全是手工。儘管方鑫玉這個牌子已經很響了,他覺得還是沒必要做大,管理一旦跟不上,會適得其反。

  “豆腐是一塊塊做起來的,得要有耐心與恒心。”

  我欣賞喬風身上的沉穩與謙遜。

  不知不覺我們就聊到了吃飯的時間,他真心留我,我也就不推辭了,只是要求:一碗米飯,一盤煎毛豆腐足矣。

  “毛豆腐要長着長長白毛的。”聽了我的話,喬風笑了:毛不要太長,白中帶黃最好。

  一家人都還在忙着,我一人先吃了。一個很秀氣的白底青花盤子,裏面四塊煎得微黃的毛豆腐,每塊上是一小坨自製鮮紅的辣椒醬,醬上數點青蔥。

  這是標配,一紅一青,畫龍點睛,民間的審美水平很高呀!休寧人想象力也很豐富,這一點紅,被稱為“魁星點鬥”,寄託着一舉登科的美好願望。

  配有辣椒醬的毛豆腐

  還有一小煲紅燒毛豆腐、一碗腌豬臉肉。我飯量不大,硬是多吃了半碗,細嚼慢咽,毛豆腐所剩幾無。

  半天時間,沒見到喬風的岳父,老人家在豬場照應着一百多頭豬。聊天時,不斷説到藍田花豬的現狀與發展,我也回憶了第一次得到一個藍花火腿的喜悅與興奮。

  花豬也是藍田的一個品牌,得擦亮叫響。(許若齊)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