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城風景如畫 汪駿 攝
山清水秀,地腴人勤,五城出米酒,五城米酒真好喝!
唐玄宗初始,新安大族黃氏就曾帶着自釀的米酒犒勞當時鎮守在自己家鄉的張巡將軍所轄將士,後來黃氏一族為躲避“安史之亂”,舉家遷移,溯新安江而上,最終定居在五城,同時也將黃氏世代相傳的釀酒秘方帶到了這裡。
世代相傳,酒香千年,終成五城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到五城、喝米酒”,米酒與茶幹、棕繃(一種用棕絲加工成的床)一起被稱為五城“三寶”。當下,米酒與茶干名氣日盛,猶如兩面招搖的旗幌,為古鎮乃至休寧添彩增色;亦像一對手挽手肩並肩的好兄弟,綿甜與鹹鮮,清爽與醇香,相得益彰,各有千秋。
一位朋友特別喜歡就着茶幹喝米酒,自斟自飲,好不自在。
“兩種不同味道的東西在齒舌間混同攪合,催着味蕾像花兒一樣開放。”
喝過五城米酒的人,給出的評價都是:酒體豐滿、口感甜潤、柔和醇厚、馥鬱鮮爽。這美酒的後面,可是挺複雜的釀製工藝,得經過浸米、蒸飯、淋飯、拌粬、糖化、發酵、養酒、陳化、出酒、存放等十幾道嚴密工序,一點馬虎不得!
正因為它是家庭作坊式的製作,過去的徽州人家,大都能來一個五城米酒的“簡約版。”我家過去每年春節前都要做點米酒的,一般是小年過後,將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泡4—5小時後放在屜布上蒸熟。蒸熟的米放在乾淨的缽子裏,待溫度降到30—40度時,拌進酒曲,稍壓一下,中間挖出一洞,蓋上蓋,用舊棉被將其嚴嚴實實裹將起來,接着就是滿懷希望的等待了。
那天半夜,父親起床掌燈,也驚起了一家老小。父親打開缽蓋,但見小洞中底部已盈滿酒汁,香氣輕揚。我們屏氣看著,奇妙的是,酒汁從底部緩緩抬升,一刻鐘後,竟抵中部。
不可思議。大家都喜出望外,儘管都壓低了聲音,還是在寂靜的冬夜顯得有些動靜。
父親説:酒是有靈性的。
他用筷頭蘸點嘗嘗,連聲稱好。趕緊蓋好放置陰冷處,這樣會越來越甜,其味綿長。
年三十舀一大勺出,與秋天落下的桂花瓣(已用冰糖腌好)一起文火慢燉,年夜飯時淺酌慢斟,一家人其樂融融。

多彩雙龍 方紅光 攝
五城米酒四季皆宜,有冷熱兩種吃法。大暑天,一碗冷酒仰頭一飲而盡,清冽甘甜直抵心田,爽得不行!一而再或許可以,再而三須量力而行。這酒後勁大着呢!
酒溫着喝,能喝出豪情萬丈的橋段。
五城米酒用陶罐裝起來最好看。記憶中那凸出的罐身上貼大紅紙,上面一個正正楷楷的“酒”字,口子用黃泥和着稻殼嚴嚴實實地裹封着,那才叫古意盎然,古風悠悠呢!
一次朋友請客,拎了兩罈古色古香的五城米酒上來,造型着實吸引眼球,歷史文化全在裏面了。
喝米酒最好是用碗。

五城米酒
於是用藍邊碗斟起來,開懷暢飲,數人喝高,大吹大擂,盡説平生得意事,末了架着離場。事後都説:醉是醉了,不衝頭,不傷胃,真正體會到了熏熏然的妙好。
喝五城米酒的至境是在數九寒天,最好北風呼嘯,大雪將至。三五好友,三五個菜,中間當然要有一個火鍋;弄一把祖傳的錫壺來,裏面盛滿了酒,用熱水溫着。
一位作家如是説:上百年的錫酒壺的那種柔和的灰色特別迷人。
推杯換盞,談天説地,窗外的院子有一株臘梅悄悄開着,斜枝疏影,暗香浮動。
有人敲門。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莫非又是一次穿越,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詩人,聞到酒香來了?
作者:許若齊
配音:黃永強
視頻:休寧縣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