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有滋有味】裹粽香糯撫鄉愁-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6/27 16:43:03
來源:休寧縣委宣傳部

【休寧·有滋有味】裹粽香糯撫鄉愁

字體:

  休寧有民諺:無粽不成年。

  至今還沒有考證清楚的是:這一方水土上的父老鄉親,為何偏偏要在春節忙碌此物?

  問過一些老人,他們也沒講出個所以然。只是説:老祖宗就這麼做的,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年前要做的事情很多:花生瓜子是要炒的,頭是要剃的,澡要洗的,新衣服也是要做的。凡事總有大小巨細,大約在小年前幾天的晚上,發黃的電燈泡或燈罩被熏得暗晦的煤油燈下,家人開始商量過年的大事,樣子是很鄭重其事的。

  排在第一的當然是包粽子了:今年下多少米;是否還是豆沙、板栗、紅棗、豬肉幾個品種?何日動手?幾時收工?最重要的是預算,算來算去,怎麼得要好幾十塊錢。父親搔搔頭,咬咬牙:手頭再緊,粽子還是要包的。

  鄉村人家,就多裹一些素的,板栗紅棗什麼的,都是自家樹上的。

  包粽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家齊上陣。我們一改平日裏的懶惰,歡歡喜喜地做起分在自己名下的活兒。

  我被打發去洗箬葉了。一扎扎三、四寸寬的大箬葉在井水中浸泡了幾天,身體舒展開了,容顏已變得翠翠綠綠的。一番洗浴之後,更顯得青蔥可人,像是剛剛從雨後的林子裏採來。

  在筍箬之鄉——璜尖鄉,一位村民正在晾曬箬葉 張偉/攝

  父親説,璜尖的箬葉最好,可就在大深山裏,挑出來賣要翻山越嶺走一天。

  兩隻手儘管凍得通紅,但冬天的太陽是暖暖的,想想漸行漸近的口福,心田大概像湛藍的天空一樣晴朗。

  粽子的味道最終取決於裏面的餡料——肉粽需用上好的豬腿肉,在料酒、醬油中浸泡得入味;甜粽的豆沙需在顆粒飽滿的紅豆裏擠出、炒幹;板栗要風乾、蜜棗要綿甜……這一切,都由能幹的主婦一手操辦,他人很難染指。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豆沙做成囊時,裏面一定要放一小塊豬油或肥肉,如此,豆沙才會香糯綿柔。

  最講究的是“灰汁粽”。古時候沒有冰箱,先輩們把幹稻草燒成灰,包在紗布內用燒開的水沖泡、澄清、過濾後産生的汁。沉澱個把小時後,取用淡黃色清汁,倒入糯米浸泡,半個小時後糯米也呈現淡黃色。這樣的粽子,保質期長,而且浸過灰汁的粽子清香利口、韌柔糯綿,吃起來特別粘性,富有口感,屬徽州粽子的品牌。

  休寧縣海陽鎮石人村的鄭氏裹粽 潘禎祥/攝

  徽州粽子的形狀很另類。枕頭狀、四隻角尖尖的,它的寓意是高枕無憂,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長長的身子中間有兩三道捆索,那是撕成條條的棕櫚樹葉。捆索扎得要寬緊適宜,老手出來的産品,一隻只有棱有角、青翠苗條、有模有樣。

  我家的裹粽一般是豆沙與豬肉的兩種,前者三道索,後者兩道索,吃的時候不會弄錯的。

  裹粽是休寧傳統美食,“粽”諧音“中”,粽子被箬葉裹着,有三道捆紮,休寧人幽默,趣稱“連中三元。”

  當年趕考的學子們,包裹裏是否有親人臨行前塞進的幾個裹粽?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一口粽子,一縷鄉愁。

  煮粽子要鍋大火旺,燒的是又幹又硬的“柴老”(樹根)。它的火是從中間發出的,呈均勻的團狀向上升騰,既生動又穩重,熱力均勻。

  柴早在半年前就在柴市上買下了,而且在大太陽下曬了好些個“日頭”,又幹又硬,碼在那裏,為的就是這一年一次的“獻身。”

  負責燒火的一般也是孩子,倘若他曾讀過一點神話故事,看到火舌快活地舔着鍋底,就會怔怔地發呆,想些仙女下凡、黃鼠狼成精的故事。冷不防,脖子上會不輕不重地挨一巴掌,“火是怎麼燒的,晚上還吃不吃粽子了?”調皮點的會找一本小人書斷斷續續地翻看著,並在滾燙的炭灰裏偷偷塞進一個紅薯什麼的。冬天的紅薯又綿又甜,拿出來吃熱乎乎的,也算解了煮粽時的那個饞。

  一鍋粽子要煮兩個多小時,最高潮當在起鍋之時。鍋蓋打開,一隻只異常飽滿的粽子被長長的火鉗子夾出,置放在大蔑匾裏冷卻。趕快剝開一隻,盛在碟中,急急地送往長輩的屋裏。

  老人家發出了一句“味道不推般”(味道不差),才算功德圓滿,全家人也才可以歡歡喜喜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像這樣的粽子,吃兩個就可以了,最好是甜鹹各一,這樣才不膩。

  剩下的事情就是修剪一番,弄的整齊乾淨,然後用長竹篙把粽子串起來,挂在廚房的樑上。用的竹篙越多、越長,説明這戶日子過得不錯。

  粽子一直可以吃到開春,最好的吃法是放在火籃上慢慢地用炭火烤。別看炭火暗幽幽的,可火力挺足;待到粽葉焦黃變脆、裏面的油微微滲出,滴到炭上“吱”地一聲,才剝開食之。

  現在過年裹粽沒有當年那麼普遍了,特別是在城裏;還樂此不疲地操持此事的,既是對這一美食的留戀,亦是年味與鄉愁的釋放。(許若齊)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