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沙坪壩:打通科創成果轉化“關鍵一公里”

  重慶市先進輕金屬研究院(簡稱“輕金屬研究院”)位于沙濱路“創客港·未來科技園”。站在研究院大門,可以看到位于園區背後的重慶大學主教學樓,步行十多分鐘就可到達。

  近水樓臺先得月。目前,該研究院已匯聚了重慶大學的潘復生院士、蔣斌教授等20余名專家在此從事鎂合金等輕金屬工程化應用的研究。

  通過深化校地合作,沙坪壩與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等産業,形成“創客港·未來科技園”“華宇城·生命科技園”“拾光格·數字軟件園”以及黃金灣·智谷、青鳳高科産業園創新孵化中心、1491未來設計創意中心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3+N”園區。通過提供空間載體、啟動資金,建立成果轉化機制,沙坪壩正著力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關鍵一公里”,推動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勝勢。

  喚醒“呼呼大睡”的創新成果

  重慶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塔科智感”)位于沙坪壩區土主街道的黃金灣·智谷。公司實驗室內,設有混凝土、石子、沙子等不同材質的模擬試驗箱,每個試驗箱內都安設了管道以及與管道並行的光纖監測設備。

  “通過這些光纖,可以檢測80公里內光纖附近的微震動以及溫度、應力應變的變化,形成高效的結構化感知網絡,再結合AI智能演算法,既可為油氣水等長輸管道安全運作提供實時監測和預警,也可廣泛應用在油氣、電力、交通和結構健康等領域。”該公司總經理馬淵介紹,這也是重慶大學朱濤教授團隊轉化的科研成果之一。

  不過,這項科研成果的轉化,則經歷了漫漫長路。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朱濤所在團隊便從事光纖傳感技術研究;2010年,團隊已攻克了解決光纖分布式領域的三大技術瓶頸,形成較成熟的光纖多維智能感知技術體係,並獲得50多項發明專利。

  “但由于市場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發明專利在實驗室裏‘沉睡’直至過期。”朱濤對此深表痛惜。

  在過去,這種情況並不鮮見。記者採訪了解到,沙坪壩曾對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情況作專題調研,發現有相當大比例的科技創新成果因缺乏轉化條件,不得不在實驗室裏“呼呼大睡”。為此,“喚醒”實驗室的創新成果走向市場,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嫁接資源優化創新生態

  “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大市場,需要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關鍵一公里’。”沙坪壩區科技局負責人表示,在推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中,該區秉持“養魚先養水、養花先養土”理念,為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場地、資金等方面支援,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

  位于“拾光格·數字軟件園”的西太深海量子科技(重慶)公司(簡稱“西太深海”),有一款智能支付終端産品近期將投放到農村市場,服務于鄉村振興。

  “在這裏發展,讓我們如魚得水。”西太深海負責人表示,軟件園面朝三峽廣場、背靠大學校園,不僅交通便利,還可充分利用重慶師范大學師生的智力資源為企業研發提供支撐。

  西太深海所在的大樓,是重慶師范大學主體搬遷後,沙坪壩區與該校合作,利用東部校區富余的教學樓資源打造出的軟件園。圍繞軟件資訊産業,目前該軟件園已引入飛象星球、西太深海、獵傑科技等90多家企業,去年獲市級“滿天星”示范樓宇、市級企業創新服務平臺稱號。

  在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中,沙坪壩梳理高校周邊閒置資源,實現城市更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結合。“創客港·未來科技園”所在空間曾是一家破産縫紉機廠的廠房,如今已成為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的重要平臺之一;利用毗鄰西南醫院、新橋醫院的優勢,華宇城建起“華宇城·生命科技園及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成果轉化空間。

  “90後”董汶鑫是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弘深青年教師、重慶金沙産業技術研究院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團隊負責人。去年從海外學成歸來的他,帶領團隊利用膨潤土等非金屬礦物材料進行産業化開發利用。

  “當時,最缺的是啟動資金。”董汶鑫坦言。他申報了沙坪壩區60萬元種子基金,用于添置多項實驗儀器設備,組建研發、運營團隊,使項目研發得以順利推進。

  在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中,沙坪壩通過完善科技金融鏈條、完成種子基金組建,去年共向86家企業發放科信貸1.2億余元,引導發放商業貸款3515萬元;通過連結創投基金,幫助新型通用型CAR-NK細胞治療研發與臨床應用等7個項目實現成果轉化落地。

  “四鏈融合”推動資源轉化變現

  沙坪壩區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的發展,在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同時,還促進了産業鏈形成。

  塔科智感雖然去年才成立並運營,但由于成果轉化的“錢景”被看好,該團隊獲得1400萬元的風險投資,成為沙坪壩區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金額項目。目前公司已獲得700余萬元訂單,今年銷售收入有望超過1600萬元。

  距輕金屬研究院不遠處,是新入駐的順鎂生物材料(重慶)有限公司。該企業以鎂合金為原材料,研發的“可降解心血管支架”目前實驗效果良好,投産後可填補國內全降解心血管支架的空白。此項目也是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潘復生院士、佘加教授等研發團隊的科研轉化成果。

  “以産業為導向,未來沙坪壩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成效將更加明顯。”沙坪壩區科技局負責人表示,該區正實施環大學創新生態圈迭代升級方案,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加快推動優勢資源轉化變現。未來,創新空間載體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各類創新創業載體達20家左右,今年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年産值將力爭達到45億元。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52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