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 | 産業新動能澎湃強勁

  新發展格局要以現代化産業體係為基礎,經濟迴圈暢通需要各産業有效連結、高效暢通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將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也是我國多地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是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賈雯靜 錢沛杉

  産業興則經濟興,産業優則動能足。

  數字創意産業、虛擬現實産業、生命健康産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了解到,新春伊始,多地加快産業升級步伐,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同時,圍繞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落子布局。不少企業搶抓産業發展新機遇,努力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

  新發展格局要以現代化産業體係為基礎,經濟迴圈暢通需要各産業有效連結、高效暢通。

  新春時節,位于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富賽汽車電子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裏,全自動化汽車電子産品生産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同時,為一汽新能源汽車配套的智能天線項目也已進入研發階段。

  今年開年,吉林省汽車産業集群“上臺階”工程正式啟動。依托長春汽車産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加快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協調發展,帶動産業鏈上下遊企業穩産滿産,力爭一汽全年省屬口徑整車生産實現260萬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其中,“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是重要一項。

  不僅是吉林省,各地各部門都在加快布局現代化産業體係、全力促進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築牢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一方面,各地聚焦優勢傳統産業加速改造升級,智能化、綠色化全面推進,加快構建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廣東省計劃全面推動家居家電、紡織服裝、食品工業、五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河北省聚焦鋼鐵、裝備、石化、食品等傳統優勢産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專項行動,實施技改項目5000項以上,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0家;山東省計劃深化“萬項技改、萬企轉型”,一業一策推動鋼鐵、化工,有色、輕紡等行業改造提升;“能源大省”山西省積極布局先進環保高效煤電機組,穩妥推進煤電項目“上大壓小”,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1600萬千瓦。

  另一方面,各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制造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應用。

  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成為多地重點培育産業。北京市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計劃係統推進新一代數字集群專網、邊緣計算體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據中心優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統籌布局;浙江省計劃培育超百億元數字企業40家,新增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50家,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增長10%;河北省計劃深入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三年“倍增”計劃,抓好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建設;四川省實施國家“東數西算”等重點工程,推進算力調度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發展國家級天府數據中心集群。

  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等高精尖産業同樣是各地關注的重點。北京市計劃加強積體電路係列重要研發産業項目建設,聚焦新型抗體、細胞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江蘇省計劃推進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河北省計劃打造光電與導航、生物醫藥等一批産業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8%;四川省計劃啟動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升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水準。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車輪企業的機器手在工作中(2023年2月12日攝) 楊世堯攝/本刊

  産業發展韌性增強

  2月2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迎來農歷兔年首個營業日。這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有“世界超市”之稱。“我們需要的各種商品在這裏都可以買到,運輸也非常便捷高效。”一位外國採購商説。

  抓機遇,搶商機。如今,義烏市場運營涉及的物流、快遞、電商等産業鏈各種配套服務正日漸完善。

  這樣的底氣,源于“世界工廠”的實力——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係,220多種工業産品的産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是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與維護者。202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022年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58萬億元,同比增長8%。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佔全球比重約30%,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國制造,有著太多高光時刻:2022年,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實現全球首架交付,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創建;今年1月,首臺國産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獲批上市……

  “2022年以來,我國制造業總體保持安全穩定運轉,産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部運作監測協調局負責人陶青表示。

  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迴圈暢通的關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産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産業體係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迴圈暢通。

  2022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採取了一係列新政策新舉措。一方面,提升産業鏈供應鏈核心競爭力,增強“進”的動力。比如,聚焦制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卡點,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重要基礎産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引導資源要素集聚和協同創新,部分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保障産業鏈供應鏈迴圈暢通,夯實“穩”的基礎。比如,江西省分産業、分領域開展一批供需對接、産銷合作活動,出臺促進工業平穩增長25條政策等;青海西寧加快重大項目建設落地,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安徽合肥深入實施“鏈長制”……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要充分發揮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産業體係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的優勢,切實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

在重慶大江動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數字化工廠內作業(2023年2月13日攝) 唐奕攝/本刊

  融合發展為産業帶來紅利

  2月9日,我國首個汽車産業鏈碳公示平臺發布,這也是全球首個針對汽車全産業鏈的碳足跡資訊公示平臺。

  據了解,該平臺覆蓋國內5000余款乘用車以及零部件、車用材料三大類産品的碳排放數據,有助于加大企業的碳減排動力,有利于引導消費者綠色低碳消費。

  這一平臺上線,將對汽車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新動能,意味著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正深度融合。

  融合發展是時代趨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融合”一詞,對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做出一係列相關部署,數實融合是其要義之一。

  從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到數據首次正式被納入生産要素范圍,再到“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數字經濟發展逐步走深走實、效果凸顯。截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39.8%,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將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也是我國多地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近段時間,全國多地明確未來數實融合發展的相關目標和舉措。北京市提出著力促進數字賦能城市、産業、生活,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上海市提出著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江蘇省提出搶佔數字經濟這一關鍵賽道,努力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河北省印發《加快建設數字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

  要義之二則在于産業融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曉歡表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産業體係、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新的一年,全國各地紛紛向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福建省將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吉林省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造農産品加工業和食品産業“十大産業集群”,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蘇州市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不斷激發産業創新集群發展內在動力……

  部署之下見落實。日前,在武漢舉行的湖北文旅重點項目招商簽約大會上,現場簽約62個文旅重點項目。其中,農旅融合、體旅融合、茶旅融合、工業與文旅融合項目共計10余項,産業融合發展特徵明顯。

  除此之外,産學研融合、産城人融合、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等也是融合發展的關鍵,成為全國各地經濟工作部署中的高頻詞。例如山東省在合成生物、元宇宙等領域,支援1000家科技型企業開展産學研協同創新;蘇州市提出打造優勢突出的細分領域産業創新集群的同時,還要提供更高品質的宜居生活環境。

  融合發展為實體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浙江省湖州市一家公司通過實施數字化礦山建設,一年可節約人力成本200萬元左右。

  未來,在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全産業鏈降本增效、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效益將不斷釋放。

  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是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

  “我國工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貢獻進一步提升,産業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進一步加快。”在1月18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説,2022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為近年來較高水準,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家,累計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孵化帶動、跟進躍升的高品質梯次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對1800多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調查顯示,2022年1月至11月,“小巨人”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0.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個百分點。

  專精特新企業是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的關鍵主體。2021年11月,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凝心聚力、蓄勢添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援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近段時間,多地部署今年工作任務,在推動創新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方面推出了所有舉措,其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突出亮點。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梳理髮現,浙江、河北、福建、江西、遼寧、山西等多地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穩步上升。比如,浙江省2022年新增國家單項冠軍企業(産品)4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1家;河北省2022年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03家、國家“小巨人”企業135家。

  1月11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力爭到2023年底,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8萬家、“小巨人”企業超過1萬家。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助力中小企業融入重點産業鏈供應鏈。

  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是創新,核心是專注專一專業,特點是特色化,結果是出高品質的産品。圍繞技術創新,一係列支援政策紛紛在各地落地: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比如,北京市圍繞龍頭企業薄弱環節,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揭榜攻關和樣機研發,支援“小巨人”企業圍繞産業鏈布局開展並購重組,吸引上下遊企業在京落地;河北省支援大型企業創新裂變、分拆孵化科技含量高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

  ——聚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比如,安徽省實施“産學研1+N”創新工程,支援專精特新企業與強院強校強所合作建立實驗室,積極參與定向委託、揭榜挂帥、競爭賽馬等科技攻關;山東省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獨立或聯合設立研發機構,並建檔入庫重點支援。

  ——培育壯大特色産業集群。比如,重慶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等關鍵領域,重點培育10個市級重點關鍵産業園;吉林省加快孵化載體建設,在現有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內,遴選10個主導産業突出、創新能力強的孵化基地,作為省級專精特新産業孵化園。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成為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時代命題。中央和地方已吹響“集結號”,推動創新資源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有望引領更多優質的專精特新企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和增長點。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8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