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加快建設更高水準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係

  一輛“房車”可以開到街頭巷尾、山區鄉野審理案件、普法,一個“樹洞”可以裝下成百上千名學生的成長困惑、心理問題……這是發生在重慶各地的真實案例。

  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係。”

  近年來,重慶政法係統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公共法律服務新需求、新期待,持續提高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品質、公信力,加快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司法需求。

  打通司法服務“最後一公里”

  5G“車載便民法庭”將庭審現場開到“家門口”

  實踐案例>>>

  “這個車子好科學,又可以判案,又可以普法。”這話出自城口縣北屏鄉的78歲老大爺曾貴喜。日前,城口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城口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曾貴喜在現場旁聽了該案件。

  由于該案被告人劉某因交通事故導致腿腳受傷,日常出行十分不便,城口法院決定讓刑事審判庭庭長于歡帶領審判團隊,將5G“車載便民法庭”開到城口縣北屏鄉某養老服務中心,在現場進行一場巡回審判。

  在“車載便民法庭”內,依托5G智能庭審係統,當事人進行了舉證、質證等標準化審判流程。被告人劉某對犯罪事實無異議,自願認罪認罰。

  庭審結束後,法院幹警通過5G“車載便民法庭”側面的大螢幕巡回播放法治宣傳教育片,給在場群眾發放宣傳手冊、現場答疑,就地開展普法宣傳活動,讓旁聽的群眾受到警示教育的同時,又學到了法律知識。

  市高法院信息技術管理處處長張偉介紹,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在偏遠地區,公共法律服務人員不足,法律服務資源短缺等現象並不罕見。為解決山區群眾打官司路途艱辛的難題和法官現場辦案、制作文書需求,重慶法院開始了創新研發5G“車載便民法庭”的積極探索。

  2022年6月,40多輛車體小、外觀美、功能強、造價低的第三代5G“車載便民法庭”順利交付。其充分運用原筆跡電子簽名、5G網絡切片、法律知識圖譜等人工智慧技術,使立案、開庭、結案、送達可以高效銜接。一次性辦結案件,也實現了開庭方式從“你來”到“我往”的重大轉變。

  張偉介紹,近年來,重慶法院員額法官每人平均結案數均居于全國前列。2022年每人平均結案375.5件,排列全國第三。開展訴源治理,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刻不容緩。

  “把開庭審理搬到街鎮、鄉村、院壩,在老百姓面前全過程展現案件審理,既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也實現了‘審理一案,引導一片’的效果。”他説,5G“車載便民法庭”正是重慶法院應對人案矛盾的創新之舉,以車輛的流動性有效彌補了靜態法院(法庭)的不足,在緩解案多人少矛盾、推進訴源治理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2022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117.5萬件,同比下降11.1%,如期完成年初提出的訴源治理目標。

  此外,借5G“車載便民法庭”,重慶法院還組織了“二十大精神宣講”“‘憲’場體驗”“防范養老詐騙”“全民反詐”等多場專項法治宣傳。

  據悉,2022年,全市共開展巡回審判、全域立案、法治宣傳3600余次,提供證據提交、案件查詢、文書送達等智能訴訟服務7000余件次,現場以案釋法、以宣普法、以詢講法,惠及基層群眾30萬以上,真正實現了“不增編、不建房,行走法院在身旁”。

  今年1月,重慶法院“車載便民法庭”榮獲首屆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全國唯一特等獎。

  探索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新路徑

  璧山區公安局創新推出“樹洞口袋”活動

  實踐案例>>>

  公共法律服務體係包含的法律服務事項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障其合法權益。

  在璧山區,一個個“樹洞”正無聲地訴説著傾聽青少年、關心關愛青少年、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故事。

  “自從有了這個“樹洞”,我們有了一個調節情緒的渠道。當我再遇到煩心事時,不會再那麼無助和迷茫。我知道,可以通過‘樹洞’訴説心事,元元姐姐他們會幫我出主意。”璧山正則中學初一學生林燕(化名)説。

  林燕口中的“元元姐姐”名叫張耀元,是璧山區公安局的民警,也是“樹洞口袋”活動的創始人。

  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張耀元處理過不少有關親子矛盾的警情。在和青少年溝通的過程中,她發現未成年人的精神狀況需要高度關注,未成年人犯罪也呈上升趨勢。

  能不能將警察崗位前移,提前發現問題,將校園違法犯罪或自殺自殘等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呢?帶著這樣的想法,她和同事們想到一個點子——開展“樹洞口袋”活動。

  “青少年有時不願意向家長透露真心,但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説出內心想説的話。”張耀元説,“樹洞口袋”活動就是在教學樓出入口或“法治角”設置幾棵有洞口的倣真大樹,長期面向全校學生收集各類問題。

  由民警和心理老師組成的團隊會定期走進學校課堂,在面對面教學中,與學生們建立信任,堅持自願、保密的原則,力爭讓每個孩子都願説、想説、敢説,可以自由選擇以注名或署名的方式,將煩惱、困難、期望等心事寫在紙上,放進“樹洞”。民警收集好這些資訊後,會同心理老師一起將問題分級分類進行梳理,建立問題臺賬,聯合教委、婦聯、民政等相關部門,科學有效地處理青少年的各種問題。

  “我們會對每一封署名信件進行回信,確保反映的重點問題‘件件有回音、個個有結果’,也會根據梳理出的高頻問題,讓法治副校長、心理老師等及時調整授課主題和內容。”張耀元説,這一活動,為有效疏導學生們的心理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渠道。同時,警察們也挖掘到了更深層面的涉校涉生案件線索,發現多起校園欺淩、販賣電子煙等社會問題和相關家庭問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了青少年違法犯罪。

  截至目前,“樹洞口袋”活動共收集到學生各類信件1213封,排查到校園隱患問題18類,解決了相關問題628個,提供有價值的案件線索5條,化解校園矛盾糾紛86起,勸返輟學學生8名,教育感化問題學生23名。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68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