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街89號,如今的居住環境乾淨整潔,生活質量大大提升。記者 鄭宇 實習生 楊涵 攝/視覺重慶
“這個電視是聯網的,你教教我怎麼看回放?”5月19日上午,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街89號小院裏熱鬧非凡,通信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為居民集中安裝調試網絡。就在上個月,闊別冬筍街89號近兩年的170余戶居民,陸續回遷入住,搬進了“精裝房”、過上了新日子。
前年5月,89號房屋業主單位和當地政府攜手,對一批老舊職工宿舍啟動危房改造施工,並於今年2月完工,讓居民實現從“憂居”到“優居”的轉變。
一場暴風雨讓老屋塌了頂
走進冬筍街89號大門,12幢修葺一新的房屋呈院落式分佈。170余戶居民從今年4月起陸續回遷,大夥都在精裝修交付基礎上,裝點自己的新居。
在冬筍街89號1幢外,回遷居民黃家萍愜意地泡起了蓋碗茶,和鄰居聊着天。
“我們都是原重慶市裝卸運輸公司的工人,從參加工作開始就一直住在這裡,有好幾十年了。”剛進單位時,黃家萍被分配在單身宿舍,後來成了家,分得一套稍微大一點的住房。説是一套房,其實就只有一間,大概二十多平方米,擺上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套小的沙發茶几,就很跼踀。
結婚之前,吃飯有食堂、洗澡有澡堂,黃家萍並未覺得生活有什麼不便。但結婚生子後,一家人如何做飯、去哪如廁、怎麼洗澡,成了最為頭疼的問題。“由於分的是一排臨街土墻平房中的一間,我們就自己想辦法找些磚瓦,倚門建起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黃家萍説,那既是他們一家人的廚房,也是燒水洗澡的浴室,上廁所則在附近公廁解決。
“後來娃兒長大了,自己也成了家,就剩我們老兩口在這裡居住,儘管生活還是不方便,但想著幾十年都過來了,也可以將就下去。”黃家萍回憶,2018年7月,一場暴風雨導致房屋背後坡坎上一處閒置不用的辦公用房垮塌,將他家屋頂彩鋼棚砸出一個大窟窿並造成整體塌陷,所幸當時家中無人,但房屋已成D級危房,無法繼續居住。夫婦倆便搬去和子女居住,直到此次危房改造完成,才又搬回“新家”。
走進黃家萍的“新家”,記者看到,4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被設計為一室一廳,廚衛和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房屋交付時就是精裝修,還帶部分家電,自己又花了3萬多元添置傢具家電。”黃家萍説,在銅罐驛租上這樣一套面積、配套相當的房屋,每月也要五六百元。
居民房前栽下“花草天地”
“黃家萍,你拿點生根粉給我,我拿去栽玫瑰花。”在採訪間隙,70歲的沈理碧前來串門。之後,沈理碧帶着記者前往院落深處的冬筍街89號6幢,看她的新房和屬於她的花草天地。
“三十多平方米的面積説起來不算大,但比以前不曉得好到哪去了。”沈理碧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當年,十多個平方米的空間不僅要擠下一家人,還要面對污水橫溢、蚊蠅撲面的糟糕環境,加之電路老化,不能承載大功率電器設備,冬天只能用炭火取暖,夏天只能用風扇納涼,“後來娃兒成家搬走了,老伴也走了,雖然不滿意當時的居住環境,但也沒得法。”
如今,沈理碧不僅分得了一套三十多平方米的新居,還讓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一方施展天地。
“你看我栽的這些花草,開得多好。”在門前和轉角空地,沈理碧帶記者看她精心呵護的花草,繡球花、三角梅、長壽花為小院平添了幾分色彩。
“老居民”爭相給新小區取名
“公司前身是成立於1952年的重慶市搬運公司,幾經改制後現為重慶公路運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運集團)。居住在這裡的170余戶300多人,大多是公司的退休職工和家屬。”公運集團下屬第九分公司物管經營部部長張學敏告訴記者,冬筍街棚戶區的老舊房屋修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如廁難、洗浴難、做飯難等問題長期困擾着居民,加之墻體風化脫落、鼠蟻侵蝕土木、電路老化等情況嚴重,尤其是2018年夏的一場特大暴風雨,更是造成老舊房屋大面積受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為讓困難職工和住戶實現從“憂居”到“優居”,公司將銅罐驛冬筍街棚戶區危房改造納入企業重點工作,與當地政府深入溝通協商,於2019年將這批老舊房屋納入九龍坡區棚戶區改造工程範圍。2021年5月,危改建築單位進入現場正式開啟棚改施工。
“公司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拆除D級危舊房屋9幢,面積2500余平方米,新建房屋10幢,面積3680平方米,同時對兩幢C級危舊房屋進行維修加固。”張學敏説,除了公司的投入,還有賴於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有效改善了職工居住條件,消除了住房安全隱患,老式平房也變成了現在的連排琉璃瓦房,並打造起具有古鎮特色的安居樂園。
在新居落成之前,居民們自發給新建小區起名,“公運怡然苑”“公運安居雅苑”“公運民心佳園”“公運安居驛苑”……經過投票,冬筍街89號被命名為“公運安居驛苑”,並從今年4月起,以嶄新姿態迎接170余戶“老居民”的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