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張家庭養老床位能帶來什麼?

  五月十八日,渝北區龍山街道銀樺路社區,“養老管家”劉洪(右一)正在和老人交流,詢問最近身體情況。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養老不離家,是很多家庭和老人的願望。可——

  在家裏缺乏專業照料,子女壓力大,怎麼辦?

  生活能自理還好説,萬一失能了,怎麼辦?

  2021年以來,隨着家庭養老床位的出現,我市部分試點區域將養老床位“搬”進老人家裏,打通養老服務的最後一米。老人們和他們背後的家庭有了更多選擇,未來,也許家庭養老床位將成為一種熱門的居家養老解決方案。

  家庭養老床位“照亮”89歲臥床老人居家生活

  “老人家,您這段時間有沒有哪不舒服?”“來,我們先測個血壓。”5月18日,江北區石馬河街道山水麗都社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兩名醫生袁雪蓮、馬麗娟如約上門,為89歲的殘疾老人羅興碧進行醫療巡診,為她測量血壓、血糖等。

  這是羅興碧老人簽約家庭養老床位服務以來,享受的第四次醫生巡診、醫療護理服務。“婆婆的血壓有點高,降壓藥要定時吃,平時要讓她多喝水,適當活動活動。”醫生又向老人兒子叮囑了用藥注意事項。

  醫療巡診是江北區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項目之一。2021年,江北區成為全市首個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試點地區,探索“家庭養老床位”這一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目前已投入資金772萬元,建成家庭養老床位702張,根據適老化改造內容、設施設備的安裝和維護,給予每張床位30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給予每床每月300元的服務補貼。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康復、巡訪關愛等居家上門服務,已累計開展居家上門服務7189次。

  羅興碧老人生活無法自理,經評估為中重度失能。今年2月起,老人家裏有了新變化:臥室換上了護理床,旁邊擺着坐便椅;客廳倚靠着助行器和出行輪椅;廚房屋頂有燃氣報警器……這些“新傢具”,都成了兒子周治忠的好幫手。“特別是助行器,以前媽媽只有一根拐杖,摔倒過幾次,有了它,媽媽每天都能自己出門轉轉了。”

  此外,還有專業人士定期上門協助沐浴、理髮、泡腳、剪指甲……這些服務裏,最切合母子倆“痛點”的就是醫生巡診、醫療護理。周治忠説,媽媽患有關節炎、膽結石、腦梗塞等老年病,因行動不便,出門就醫不方便,自從申請了家庭養老床位,醫生護士定期上門,從藥怎麼吃到防褥瘡的墊子怎麼擺,指導細緻入微。他們跑醫院的次數少了,媽媽輕鬆了不少。“身體哪不舒服,&&醫生很快就能得到幫助。”

  養老床位嵌入家庭

  69歲女兒恢復了社交

  5月18日上午,小雨淅瀝。渝北區龍山街道銀樺路社區“養老管家”周玲、劉洪走進失能老人李群英家中。“謝謝你們,每次都這麼麻煩你們。”李群英的女兒熊俊菊迎他倆進屋,“不麻煩,定期上門是家庭養老床位包含的服務,是我們的工作。”

  92歲的李群英失明6年、臥床9年,又患有胃癌晚期等疾病,女兒女婿已貼身照顧她16年。

  今年2月,劉洪上門通知,龍山街道被渝北區民政局納入家庭養老床位試點街道,李群英老人符合申報標準。詳細了解情況後,女兒為她申請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

  第三方評估李群英為重度失能老人。結合媽媽的情況,在“養老管家”建議下,熊俊菊和丈夫從12大項、50多小項服務包中勾選了以下服務並簽約:工作日每日送午餐,每月兩次上門擦浴服務、修指甲、清潔手腳,一週上門喂飯一次、壓瘡護理一次、情感關懷一次,每月十個小時保潔服務,智慧化遠程監控,家庭照護者培訓等。熊俊菊直呼非常實惠,“所有這些服務總計1284元,我們只需要自付385元,‘大頭’由渝北民政補貼。”

  今年3月1日開始,專業護理人員定時上門服務,熊俊菊和丈夫感覺有了幫手,家庭的重擔再不是只壓在他們兩個人身上,有了“喘息”的機會,擁有了些許可支配的、屬於自己的時間。

  “我是老大,照顧媽媽無怨無悔,要為弟弟妹妹做表率。但是,我也是快70的老年人了,16年下來,越來越力不從心。”熊俊菊説,媽媽時常尿床,稍不注意就會翻身摔下床,有時還會被嗆着,身邊基本離不開人。她和丈夫每天買菜、做飯、保潔、照顧老人,時間被填得滿滿當當。

  熊俊菊認為,簽約家庭養老床位,至少為她騰出了60%的時間,終於能夠下樓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不僅媽媽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們的社交也恢復了,肩上的擔子輕多了。”

  “每張家庭養老床位順利運轉的背後,都有一個包括醫生、護理員、家政服務員、社工等的專業服務團隊,大家群策群力,讓老人花最少的錢,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龍山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渝北區民政局支持下,他們正將過去的“三級聯動、中心帶站”提升至“四級聯動、中心帶站”,即將“類機構”服務延伸至老人家中,實現機構、中心、站點、居家四級養老服務。

  2025年底全市將建成家庭養老床位5000張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家庭養老床位是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打破“老人跟着床位走”的傳統模式,由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隊伍,依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供全天候的居家照料服務,實現了“床位跟着老人走”的新模式,主要是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護理需求,讓老人在不離家的情況下享受到養老院的照護服務。

  他介紹,重慶的家庭養老床位從去年開始,在江北區開展國家試點的基礎上,九龍坡、渝北、沙坪壩、巴南、江津等地也開展了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共改造家庭養老床位1500張。

  從實踐來看,設置家庭養老床位可實現多方共贏:老年人養老不離家,並能較好滿足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對養老服務機構來説,硬體等方面投入大大減少;就政府層面,可有效緩解城區養老床位供應相對不足的狀況,化解養老機構“床位荒”。

  他列舉了一組數據:重慶現有養老機構1633家,養老服務床位23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8.9萬張)。但是,全市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56萬人,對養老床位的剛性需求較大,其中需要失能照護床位約16.8萬張,佔失能半失能30%的比例,缺口還有7.9萬張。

  據重慶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底,全市將建成家庭養老床位5000張。該負責人&&,隨着家庭養老床位具備“類機構”功能,民政部門將把家庭養老床位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對服務內容、服務規範和服務安全進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的監管,確保家庭養老床位24小時服務響應和應急。

  記者 張莎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