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該怎樣發力

  巴南區石龍鎮大興村正在發展“稻+魚”新型産業模式。記者 何春陽 攝/視覺重慶

  清風吹來,秧苗搖曳,魚翔淺底——芒種時分,在巴南區石龍鎮,一幅原汁原味的自然鄉村畫卷令人驚嘆。

  “從2018年開始,我就在這裡流轉土地種綠色大米,不僅盤活了閒置耕地,提升了耕地質量,還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實現新飛躍。”近日,面對市政協調研組一行,重慶市米粒兒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張永梁,站在田坎上自信地介紹着這些年來當地耕地之變、産業之變、百姓之變、生態之變。

  今年3月至5月,市政協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這一主題,組織市政協常委、委員,專家,有關專委會及市級民主黨派、區縣政協,分赴全市多個區縣開展調查研究,前述場景就是調研途中的一幕。

  6月14日至15日,市政協五屆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就該議題開展重點協商,重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以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成為大家協商建言的焦點。

  避免耕地“非糧化”

  確保“良田糧用”

  5月10日,在巴南區石龍鎮大興村,委員們從一片泥地走過,被眼前水稻與魚和諧共生的景象吸引。

  這種“稻+魚”的綠色生態種養模式,有效破解了養殖與種糧爭地的矛盾,不僅保障了糧食産量,創新提升了稻、魚的品質,還通過節肥、節省勞動力投入成本等,大大增加了稻田的經濟效益,充分實現了“1+1>2”的效果。

  大家看到,當地正在探索多種方式方法恢復和擴大耕地面積,發展“稻+魚”“稻+鴨”“稻+鰍”和“稻菇輪作”等新型産業模式,努力提升耕地質量,促産增收。

  儘管部分地區在恢復和擴大耕地面積方面已經初顯成效,但就全市而言,堅守耕地紅線的壓力依然較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表明,近十年我市耕地減少了852萬畝,其中92%是由於耕地轉變為林地、園地、養殖坑塘等其他農用地的“非糧化”導致的。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市第六次黨代會強調,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

  如何避免耕地“非糧化”?

  “建議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市政協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副院長楊艷紅&&,市農業主管部門要牽頭,指導、監督區縣政府有關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方面的工作,避免並及時整改因宜機化改造、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閒置等佔用和減少耕地的問題,糾正大規模流轉耕地又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

  “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市政協常委、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唐雙福&&,下一步,我市必須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落實耕地利用優先順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産,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於糧食生産,確保“良田糧用”。

  此外,農業面源污染作為引發耕地質量下降、農作物減産、人體疾病的重要“元兇”,其危害也不容小覷。

  多名委員建議,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專項治理,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等使用量。同時,加強耕地土壤培肥,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有機肥施用、深松深耕等技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提升耕地基礎地力,提高糧食産能。

  加強種業項目謀劃

  提升種業基礎設施條件

  糧安天下,種築基石。

  在重點協商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話題備受關注,而“種業振興”又是其中的高頻熱詞。

  種業,即種子産業的簡稱,主要指農作物種子、種苗的培育、推廣、銷售,以及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及成果轉讓等。由於其關係着土地産出率、農産品品質、動植物口感等,它也被譽為農業的“芯片”,被視作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

  “十三五”期間,我市種業發展不斷涌現出新成果:累計培育水稻、馬鈴薯等主栽作物品種超過200個,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120余項;耐熱優質雜交水稻、優質甜糯玉米,以及榨菜、蔬菜、柑橘等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深入開展保護種業知識産權專項治理行動,有力保障全市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在98%以上;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政策,對在突破性品種選育和良種推廣應用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進行財政資金獎補……

  儘管種業發展蹄疾步穩,但我市種業發展整體水平在全國乃至西南地區還比較靠後,與種業發達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市政協常委、重慶現代産業研究院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王平,在協商發言時提出了“加強種業重大項目謀劃,提升我市種業基礎設施條件”的建議。在王平看來,制種基地數量少、規模小、現有配套設施較差等硬傷,阻礙了我市種業創新發展。

  市政協委員、墊江縣政協主席鄭小波對此深有感觸,其觀點也與王平不謀而合。

  墊江縣是全市唯一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全市油菜制種重點縣。然而,全縣4萬畝制種區中,高標準制種田僅有2.5萬畝,田間配套設施設備不完善,抗災能力不強等因素始終在拖後腿。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委員們呼籲,立足我市科研育種優勢,緊盯産業發展需求,加快謀劃、建設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種業創新基地、制種基地等重大項目,借此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供種保障能力、種植資源保護能力。

  科技創新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我市企業研發&&較少、成果轉化效益不高等問題,市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副局長牟小雲提出,希望加快研發&&建設,強化科技人才集聚,特別是要加快構建以六大農業科技創新&&建設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支持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新型研發&&。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製造“小巧精”農機新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重慶作為典型的丘陵山區,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於一體,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與平原地區差距較大。提高機械化率,對保障我市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同時,我市畜牧養殖機械化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近10個百分點,而機械化又是畜牧業實現高質高效發展的迫切需求。

  簡言之,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重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要大力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突破、推廣和應用。”

  “要借助無人機、拖拉機加裝專門設備,開發各類新型農機設備。”

  “要推動農田宜機化,也要推動農機宜田化、宜人化。”

  “要積極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機具共享、互利共贏。”

  ……

  對於如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協商現場展開了熱烈討論。

  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江濤直言,我市農業機械研發創新能力較弱、耕地宜機化程度較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迫在眉睫。他建議,聚焦重要農産品機械化生産薄弱環節,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研發、生産、銷售環節短板,大力研發推廣花椒採摘機、山地玉米收割機等丘陵山區急需的重點農機裝備;完善配套政策,把農機補貼精準發放到合作社和相關企業中,探索開展全程系列化機械作業,降低農業生産成本。

  “農機也需要因地制宜。”住渝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劉文賢認為,由於不同地區存在自然環境差異,加之農業生産所採取的手段、操作程序等具有較強地域性,使得農業機械的普適性並不強。

  對此,劉文賢建議,充分發揮我市摩配企業技術優勢,大力引導摩配産業與丘陵山地特色産業農機裝備製造融合,製造生産出一些技術含量高、應用範圍廣、價格相對合理的“小巧精”的農機新産品。

  同時,開展農業機械化工程創新攻關,推進農機從單一機械化向智能機械化轉型,從糧食機械、平原機械向丘陵山地機械、農業特色産業機械發展,為我市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提供更科學高效的農機裝備。

  市政協委員、巴南區政協副主席姜瑩星稱,前期調研發現,由於我市中小型養殖場機械化改造需要因地制宜,其適配設備參數存在較大差異性,大量轉型必需的設備均被排除在補貼範圍之外,這大大弱化了財政補貼對中小型養殖場機械化轉型的刺激帶動作用。

  “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為轉型急需的、常用的機械設備品目制定專項鑒定大綱等。”姜瑩星&&,受自然條件限制,我市不少中小型養殖場的機械化改造並非單純的機械設備安裝工程,需要提前實施圈舍改擴建等非機械設備安裝工程,且轉型所需的成套設備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因此,他建議,對成套設備購置適當提高補貼比例,將財政資金支持由單一的機械設備購置拓展至整個改造項目,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大家有錢掙。

  補鏈延鏈強鏈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未來農業”是什麼模樣?

  前期調研中,委員們看到由市農科院打造的魚菜共生AI工廠:工廠裏面沒有工人。左邊是層層架起的“三維農田”,立體式栽培技術讓每一棵蔬菜都像住進房間一般,擁有充分的光照條件和獨立的生長空間,棵棵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從一粒種子到一棵菜,再到批量包裝,均實現全程無人化作業。右邊,中國胭脂魚、岩原鯉在乾淨清潔的魚池裏暢游,不用擔心因魚糞導致水質污染,更不用為飼料的多寡而發愁。左右區域相伴相生,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達到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完美結合。

  這個工廠雖不算大,但生産能力可不小。

  工廠內的蔬菜每平方米每年可收穫80公斤,産量為陸地栽培的5倍以上;養魚密度每立方米可達100公斤,約為池塘養魚的20倍以上,且魚的養殖周期縮短一半,可節省20%的餌料。

  眼前的景象讓大家驚嘆不已。除了對各類數字化裝備大加肯定外,大家對工廠優化升級産業鏈,提高綜合生産能力的創新探索更是不吝讚美。

  重慶農業資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完善延長農業産業鏈供應鏈,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成為必由之路。

  協商建言中,委員們對我市農業産業鏈供應鏈發展短板弱項進行了梳理:産業規模不大,標準程度不高,使得優質原料供給難以滿足加工龍頭企業需求;利益鏈條較短,利益聯結不緊密,多數産業鏈在研發、生産、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尚未形成有效銜接、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産品附加值低,在新品種培育、新技術研發、新産品開發等關鍵環節,與周邊省市存在較大差距;龍頭企業不強,牽引力度不夠,農産品加工企業總體上存在“小散弱”的特點;品牌培育建設滯後,知名品牌和名特産品較少,品牌多、亂、雜,未形成品牌帶動力。

  “要提高農産品附加值,讓産業鏈價值最大化,必須探索農産品精深加工方式。”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王永平説。

  王永平&&,我市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還停留在淺層次,急需開發高附加值品牌産品,積極推動三産融合,大力實施補鏈延鏈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要揚長避短,集中力量在優勢産業鏈的頭部環節上下功夫。”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劉戈新建議,做強優勢産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有核心競爭力的産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力,開發生産拳頭産品,形成産品品牌,以品牌效應推動産業鏈發展。同時,加強涉農主體的鏈結、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現代農業産業鏈供應鏈更需要互聯網賦能。市政協委員劉一在發言中特別提出,要持續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産業鏈改造升級,充分發揮農産品集採集配中心和市場作用,強化産供銷深度融合。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