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農人如何玩轉“新農具”

  眼下,新農人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新興力量。這些擁有新思維、新技能、新觀念的新農人,靈活運用手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農具、新農資,既提升了農業生産力,創造了新的作業模式,又滿足了不斷産生的市場需求,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6月5日開始,本報連續推出“新農人玩轉新農具”全媒體系列報道,一個個新農人如何利用新農具為傳統産業賦能,如何通過新農活為偏遠鄉村打開市場“藍海”的經歷躍然紙上。他們之中,有的人靠直播實現了銷售爆單,有的人靠短視頻贏得了陣陣喝彩,還有的人借助“雲端”小程序,賣出了種在深山的農産品……

  那麼,新農人如何才能玩轉新農具?

  有情懷有堅持

  敢於跳出“舒適圈”

  無論是堅持做手工布鞋10年的巫溪縣文峰鎮“絲瓜絡”鞋王何財明,還是返鄉創業的電氣工程師郭永昌,亦或是尚未畢業便一頭扎進了養豬事業的“00後”養豬女孩袁濱,在這個城市化進程如此之快的時代,促使他們深耕農村並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是,骨子裏深厚的“三農”情懷。

  他們熱愛農村,高度認可農村生活,並因為這份愛,迫切希望能為農村帶去新的種植、養殖思路、方式和理念。

  事實上,他們中的不少人原本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求個安穩,但正是因為這種情懷,促使他們勇於跳出“舒適圈”,走上了一條看上去更艱難的路。

  來自奉節的主播魯應蔥就是個中典型。她原本是奉節縣平安鄉扶貧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因為她結對的脫貧戶出現了“賣難”問題,使她從發動親朋好友購買到在朋友圈吆喝,最終轉型成為一名專業的電商主播。

  帶貨的這4年裏,她嘗盡了苦頭:從一遍又一遍在空蕩蕩的直播間裏自言自語,到農産品出現運損後寧可自己承擔也不讓老百姓虧錢,她始終堅持的是為農服務,正如她在公司簡介中所寫“誰説蔥花不是花,是老百姓的一枝花”。

  和她情況較為相似的是巫溪縣政府辦工作人員胡俊峰,為了推廣“數智巫溪”小程序,他一有空就往村裏跑。“做這個工作是勞心又勞力,但政府並不會多給我一份工資。我主要的動力還是來自於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後的笑臉。”他坦言。

  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汪登榮和李偉是一對電商夫妻檔,促使他們從微商轉成電商的動力,是看到同村的殘疾人況國榮的柑橘爛在了樹上,因此發長文講述一個殘疾人種柑橘的不容易,並收到了熱烈的回應。“這讓我感覺到做電商是一件正能量的事。在農村工作其實很辛苦,也很枯燥,要真的熱愛才能堅持下去。”汪登榮吐露出新農人的心聲。

  勤思考善學習

  找尋贏得市場的密碼

  當前,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産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或手工勞動為主,向廣泛採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三産高度融合的産業體系,尤其是手機、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農具的更迭之快、內涵之豐,更是對新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因如此,要玩轉新農具,新農人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願意去學習新技術,開拓新領域。

  何財明原本做的是“兩頭在外”的手工製鞋加工業,其原料和銷售渠道都是走的線下,但突然爆發的疫情阻斷了這些渠道。當時已經40歲的何財明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奮起一搏,自掏腰包前往浙江學習直播技巧,最終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銷售額節節攀升。

  重慶金玖農業生態園柑橘基地的主人郭昌永在永川區仙龍鎮創業時,也曾遭遇工人年齡偏大、技術跟不上,果園虧損嚴重等情況。關鍵時刻,他四處考察學習,並利用自己曾經學習的電氣工程專業知識搞發明創造,最終研發出了20多&(套)智慧農業物聯網設備,實現了節本增效,扭虧為盈。

  流量為王的時代,新農人也應具備敏銳的觸覺,善於發現流量密碼。“00後”養豬女孩袁濱就發現,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誰來種地”問題凸顯的當下,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和返鄉養豬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成為了她的“流量密碼”——短短幾個月,她的短視頻和直播就收穫了18.6萬點讚,還為養豬場引來了千名客戶和上百萬元投資。

  賣産品也賣體驗感

  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互聯網時代,技術只是産品競爭力的一部分,消費者比以前更加注重體驗感。

  於是,我們看到了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岩村的稻米新玩法。

  傳統的稻米銷售,無非是拓寬銷售渠道、加強品牌打造,最多再加上在電商&&銷售。而騰訊公司與酉陽縣達成合作後,利用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優勢,提出了在線上認養何家岩村稻田的思路,大大提高了趣味性,擴大了用戶群體。他們開發的“何家岩雲稻米”小程序,用戶可以通過線上認養地圖,直觀感受何家岩村萬畝梯田的旖旎風光,還可以在“水稻日記”中查看土壤墑情監測報告,並在24小時慢直播中實時觀看稻田內的種植場景,體驗感極佳。“既賣出了稻米又帶來了游客,還給我們帶來了互聯網新思維。”談及數字化工具帶來的變化,花田鄉黨委書記鄒藝感慨萬千。

  我們也看到了榮昌夏布産品的創新。

  榮昌夏布源於漢代,有1000多年歷史。近年來,榮昌夏布借助B站、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讓許多年輕人了解到千年夏布的魅力,但夏布産品設計創意方面還有待提高,總體來説設計偏向中老年群體,外觀不夠潮不夠新。於是,榮昌夏布非遺傳承人綦濤想到了用AI繪圖軟體來設計夏布産品。反復嘗試和篩選後,一塊錘頭帶着卡通龍裝飾的養生錘産品圖最終生成,並在市場上“一炮而紅”——第一批4000件養生錘一售而空,訂單排到了端午節之後。

  此外,無論是魯應蔥將自己變成“追溯碼”,到田間地頭把每樣農産品從出産、加工到成型的全過程呈現給觀眾,還是涪陵電商夫妻檔通過“夫妻劇組”的方式拍視頻帶貨,都重在營造一種體驗感,參與感。

  有了新農具的加持,搞農業不光可以賣農産品,也可以賣風景,賣體驗感,從而讓更多消費者願意下鄉、願意圍觀、願意參與,而新農人也要不斷提高使用新農具的能力,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69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