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150歲古塔“容顏煥發”背後的故事

  6月9日,大足區南山山頂,南塔(文峰塔)。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見習記者 尹詩語 攝

  6月9日,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首次公開聽證會現場。

  6月9日,大足區南山山頂,南塔(文峰塔),文化遺産檢察官正在介紹南塔相關情況。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專家正在開展南塔修復工作。(大足區檢察院吳傑攝)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夕,位于大足南山的文峰塔在完成長達一年半的保護修繕後重新與市民見面。6月9日,一場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公開聽證會在剛剛落成的市檢察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舉行,將古塔“容顏煥發”的背後故事娓娓道來。

  一份檢察建議

  “石刻醫生”為150歲古塔治病療傷

  聽證會前,大足區檢察院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實地查看南山文峰塔文物保護情況。大家步行來到山頂,眼前通體石質的南塔巍峨高聳,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歷史的厚重感。

  “它曾經‘病’了,但它現在‘好’了”。歷時一年半時間,這座150歲的古塔從“傷痕累累”到“容顏煥發”,人民監督員曠運福滿眼都是欣慰。

  “北塔、南塔是我們大足的地標文物,大足人對它們懷有深厚的鄉土情懷,但現在南塔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時間回溯到2021年9月,曠運福偶然了解到南塔通體有多處石塊剝落,下層塔身遍布“到此一遊”等人為刻劃痕跡,周邊草叢中還隨意丟棄著食品袋、礦泉水瓶等垃圾,遂向大足區檢察院反映,希望檢察機關做些工作保護文物。

  南塔,又稱文峰塔,高約15米,始建于1873年,為圓錐形石塔,對于了解清代倣木石塔建築具有重要價值,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區文化遺産檢察官通過走訪調查,核實了曠運福提供的線索。

  不能讓南塔繼續“病”下去!大足區檢察院正式立案,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文物屬地的街道籌集保護資金40余萬元,並委託大足石刻研究院對文物進行整體修繕。

  “塔頂部分受損嚴重,是本次保護修繕的重點;塔剎錯位突出,可以看到部分已開裂,十分危險……”曾為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療傷”的黨的二十大代表、“石刻醫生”陳卉麗是該工程文物專家團隊成員之一。她認為,為文物“延年益壽”,除了科技手段,法律監督同樣不可或缺。

  從對最危險的地方進行加固,到預加固完成後對南塔表面污染物、苔蘚、霉菌、灰塵的清理,再到對裂隙進行粘接、封堵……歷時一年半時間,南塔從“傷痕累累”到“容顏煥發”。

  曠運福見到,環繞南塔新修的防護欄和文物保護警示牌引人注目;塔身方圓30米范圍內的雜草和垃圾已被清理幹凈;塔身之前的脫落、裂痕等已消失不見。

  現場聽證會上,經各方評議,聽證員一致認為,檢察機關協同有力、行政機關履職充分,該文物承載的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維護。

  一個創新平臺

  源于文化遺産保護機制探索

  這次聽證會,是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建成以來,首次開展的檢察辦案活動。

  2022年重慶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提出推動建設市級文化遺産司法保護中心的建議。重慶市檢察院在聽取相關單位意見並充分論證後,統籌推進重慶市檢察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建設,歷時一年,該項目于日前建成並投入使用。

  “選擇想要守護的文化遺産,和它拍照‘打卡’並手寫簽名,用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就能下載一張電子明信片珍藏。”走進位于大足區寶頂鎮的保護中心,“守護國寶”互動遊戲讓人耳目一新。

  記者見到,保護中心分為檢察辦案協作區、展覽館區和研學區。在檢察辦案協作區,文化遺産檢察官可以在特邀文化遺産檢察官助理配合下,現場受理舉報、辦理相關案件、組織專家研討、開展聽證活動;展覽館則面向群眾,常態化開展文化遺産保護的法治宣傳、警示教育、知識科普;研學區還可以通過預約方式,為相關單位、團體提供專業化的研學服務、法治培訓。

  據悉,保護中心已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專業機構合作,陸續開發文化遺産大講堂、檢察官講法治課、古墓葬保護現場教學、檢察聽證互動體驗等研學項目,打造拓展知識、研學旅行的“打卡”目的地。

  這不是重慶檢察機關首次參與文化遺産保護,三年前,我市就基于法治,探索文物保護機制。

  2020年,大足區檢察院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訂了全市首個“關于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加強公益訴訟與文物保護合作的協議”,並在大足石刻博物館設立“文化遺産檢察官辦公室”,由4位檢察官輪值,大足石刻研究院派出3名專家兼任特邀文化遺産檢察官助理,提供文物認定、價值評估和修復索賠等專業支援。

  依托該平臺,大足區檢察院聚焦石窟石刻、古建築、古墓葬、革命文物、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已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4件,以檢察建議等方式推動轄區有關部門開展文物修繕13處、遺址清理髮掘1處,消除文物安全隱患14處,補續非遺項目傳承1個,落實文化遺産保護經費700多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來,該平臺共提供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案件專業咨詢26次,其中多次涉及“異地”咨詢。

  2020年底,黔江區發生一起重大古墓盜掘案,大足、黔江兩地檢察院協作聯動,以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修復設計思路為藍本完善保護方案,促進此案順利辦結,3名被告人被判承擔連帶賠償文物保護和修復費70萬元。

  一支專業隊伍

  文化遺産檢察官讓文物“活”起來

  數據顯示,重慶現有可移動文物148.3萬件,不可移動文物2.6萬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3項。“面對數量龐大、零散分布的文物,專業化保護力量越來越捉襟見肘,近年來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案件多發。”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林必忠坦言。

  2020年4月,《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關于拓展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指導意見(試行)》出臺,明確將文化遺産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拓展重點領域,重慶文化遺産檢察官隊伍也由此集結。

  巡查走訪為文物“把脈問診”、發出檢察建議督促整改、與文保專家合作……文化遺産檢察官與時間賽跑,為文物護航。

  在渝中區文化遺産檢察官檢察建議督促下,曾飽受風雨侵蝕的佛圖關摩崖石刻經過專業修繕後重現風華,不僅能讓市民與歷史對話,更能近距離感受巴渝古韻之美。為力求最佳保護效果,渝中區檢察院會同文旅委等多部門多次召開推進會、技術交底會,並邀請石質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調研和指導,反覆論證修復方法和技術標準,確保最大限度保護文物本身價值。

  梁平區文化遺産檢察官通過檢察建議推動轄區紅色文化遺産保護,先後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類案件9件,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5份,督促相關方面對全區24處零散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完成了修繕工作。

  “菜地沒有了,廢品回收站搬走了,家門口的文物終于恢復了原貌……”在江北區文化遺産檢察官督促下,位于大石壩街道石門新村的革命文物“蜀都中學舊址”修繕一新。

  酉陽縣檢察院探索“觀察員+跨區域協作”模式,與貴州省檢察機關共同推動跨省交界地區紅色資源保護,該縣南腰界紅三軍大壩祠堂等多處革命遺跡已展露新顏。

  市檢察院檢察五部主任彭勁榮表示,近年來全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在文物保護領域辦案155件,一份份高品質的檢察建議正對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産生積極影響。下一步,市檢察院還將搭建集線索和調查于一體的智慧平臺,讓文化遺産保護公益訴訟工作更精準更高效。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9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