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帶着問題找答案 把林産業做出“科技范”

  基層林業科研單位如何留住人才?農技創新如何與産業銜接?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林業局成立“林業科技創新”調研小組,深入開州區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豐都縣三建鄉雷竹産業基地等一線走訪,圍繞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林業産業發展等開展實地研學,探索林業科技的高效轉化路徑。

  問經驗

  偏遠林區如何創新科研留住人才

  “崖柏被喻為‘植物大熊貓’,在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方面,目前工作推進得怎樣?”在雪寶山科研繁育基地,調研小組詳細了解崖柏的保護情況。

  “通過區域監測、人工扦插、種子繁育等方式,我們重點進行了崖柏種群擴繁,自2003年以來,已累計繁殖崖柏174萬株,使種群數量實現了恢復性增長。”雪寶山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楊泉回應道。

  崖柏大多生長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中,由於生存環境惡劣,自然野生崖柏居群大多面臨林齡結構失衡、自然結實繁殖能力低下等問題。近幾年,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從種子成熟期識別、種子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等方面着手,攻克一道道難關,成功編制了《崖柏播種育苗和擴繁技術規程》,使崖柏扦插生根率從最初的20%增加至95%。去年,自然保護區人工扦插繁殖的12萬株一年生崖柏幼苗從科研基地回歸大自然,開創了人工繁育崖柏首次大規模回歸野外的先例。

  人才是林業科研發展的核心,雪寶山地理位置偏僻,如何才能把人才引進來,留下來?這是調研小組的重點調研問題。

  楊泉介紹,這幾年,保護區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加強與市級部門、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圍繞“科研項目+人才”模式精準引才,打造了一支“80後”“90後”科研隊伍。

  聽民需

  如何讓科技幫扶幫到“實”處

  “農業技術,最怕‘一學就會,一做就廢’。”將一大捆剛砍伐的老齡雷竹扛上三輪車,豐都縣三建鄉雷竹産業承包戶鄧江摘下頭上的草帽扇風休息。“明明學過的知識點,可一到實際應用就全忘了,有次因施肥過多,導致新發的幼竹差點‘燒苗’致死。”

  上周四,調研小組走進三建鄉雷竹産業基地,與一線幹部、種植大戶面對面交流,調研當地雷竹種植技術的推廣情況。

  早在2021年,市林業局便向三建鄉派遣了産業指導組,通過科技幫扶,將雷竹筍採摘期延長了一個多月,竹筍畝産值提高了5—8倍。今年,他們又探索以“返包倒租”的方式,引導村民向村集體承租雷竹生産經營。

  “不過,村民對新技術的認識還不夠。”三建鄉産業指導組負責人童龍坦言,村裏多為留守老人,習慣了傳統的種植方式,如何讓“老把式”適應“新門路”,是推動雷竹産業發展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

  “農技推廣還是要採取‘示範展示+教學觀摩’相結合的模式。”調研組成員現場支招,一方面政府應加大科技示範基地建設,有效帶動雷竹特色産業種植栽培,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方面,農技下鄉也要“接地氣”,專家們要多到田間地頭走走,結合不同的管護節點開展現場教學,為種植戶提供更為直觀、生動、實際的學習&&。

  找答案

  加快林業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要瞄準林業生産關鍵技術難題,推動林業科技創新取得高水平成果”“搭建科技服務&&,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6月12日,調研小組結合兩周多的走訪情況,第一時間召開了研討會。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調研小組負責人、市林業局科技處處長牟維斌介紹,他在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走訪時得知,當地正打算與企業合作,提取木姜子中的檸檬醛製作精油、香料等精深加工産品,其經濟價值是鮮銷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做長産業鏈,也是推動林業科技轉化的一大途徑,應及時跟進部署。”

  “我們可以制定一套詳細的科技工作管理辦法,針對重大課題和新技術應用等,明確獎補政策,從而調動科研人才的積極性。”一位調研組成員補充道。

  研討會上,大家把工作擺進去,也把自己擺進去,圍繞走訪調研情況談體會、找方向,推動工作進展。接下來,市林業局將加大林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圍繞油茶、核桃等支柱産業,組織林業科技人員送服務下鄉,把更多林業科技成果帶到廣大農戶身邊。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9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