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轟鳴作響,渣土車來回穿梭,工人忙碌不停,正在搭建臨時設施……2月22日,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街道,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科學城院區項目施工現場一片火熱。
這是西部(重慶)科學城首家綜合性三甲醫院。按照規劃,科學城院區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已開工的一期項目力爭2025年初投入使用。
“老牌”公立三甲醫院推動優質資源擴容
建設新院區,市第四人民醫院謀劃已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人民群眾對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讓我們萌生了這一想法。”市第四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馬渝説。
在她看來,作為一家以急危重症和創傷救治為特色的“老牌”公立三甲醫院,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是重要職責,特別是在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和重大災害事故時,顯得尤為必要。
為此,2020年4月,市第四人民醫院提出了“綜合應急醫院”的新院建設理念。隨後起草項目初步方案,並由市衛健委組織院士專家進行項目論證。
新院區建在哪?位於渝中區兩路口的老院區用地受限,無法開展新院區建設。
馬渝説,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提出,他們把目光聚焦在西部(重慶)科學城。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向西的‘橋頭堡’,正在加速科技創新、産業落地、人才引入,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馬渝坦言,不過,與之相對應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尚不夠完備,尤其是醫療衞生資源配置有所不足,無法滿足現有區域群眾就醫需求。新院區建在科學城,將填補其綜合性三甲醫院的空白。
經過反復實地考察調研,市第四人民醫院科學城院區的選址最終敲定。
一期項目今年年底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據了解,市第四人民醫院科學城院區總體建設規模27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規劃床位1500張,計劃分兩期建設。已開工的一期項目力爭2025年初投入使用。
中建一局集團市第四人民醫院科學城院區現場負責人李發松説,按照工期,今年5月,項目將完成土石方施工,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今年年底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24年年底全面完工並交付業主單位。
李發松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由於工期緊,他們剛開工就進入“衝刺”狀態,現場40多名管理和施工人員正在抓緊時間趕進度。
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推行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比如,採用全過程BIM管理,從目前的臨時設施建設到後期的工程結構施工,實施全過程跟蹤管理;利用BIM技術繪製建築、結構工程模型,能在施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優化設計,從而提高施工效率。
“一院兩區”既相對獨立又高效聯動
“未來,科學城院區將建設成為一家符合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標準,集醫、研、産、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甲醫院。”馬渝&&。
近年來,該院一直在推進“一慢兩快”人類健康與疾病防治體系建設。“一慢”,即以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為代表的各種慢性病的防治;“兩快”,即以新冠病毒為代表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和以“傷”為特徵的群體性傷害,比如地震、安全事故等導致的重大人員傷亡。
為進一步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提升全市醫療服務、公共衞生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科學城院區將實行“一院三中心”的布局。
“一院”是指綜合性三甲醫院,為區域提供綜合性三甲醫療服務,並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提供人才、技術、科研支撐。
“三中心”是指:一是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進一步提升區域創傷綜合醫療服務能力及全市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綜合應急救治能力;二是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基地),構建全國領先的智慧化急救及醫學救援服務體系,提升城市緊急醫學救援反應效率和救治成效;三是國內一流的急危重症臨床和基礎研究轉化中心,依託市級臨床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平台,進一步提升全市急危重症創新研究和轉化應用能力。
科學城院區全面建成後,市第四人民醫院將形成既相對獨立又高效聯動的“一院兩區”運營格局,更好地承載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職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
記者手記>>>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更多優質醫療資源
看病就醫是民生大事。當前,優質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區域分佈不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偏弱等問題仍然存在,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距離。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是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緩解老百姓“看病難”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的具體實踐。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附近小區的居民前來打探醫院建設情況,有的甚至已經來過好幾次。
顯而易見,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方便群眾就醫,將極大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在提速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打造美好城市“樣板區”。要更好地築巢引鳳,優質公共衞生服務配套必不可少。持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將引來更多“金鳳凰”,推動高質量發展。(記者 張亦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