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垃圾”變資源 資源變資産

  嶄新锃亮的“重慶市綦江區南部礦區轉型升級發展工作指揮部”牌子,挂在綦江區原打通一礦略顯陳舊的辦公樓前,昭示着這片土地正在發生的變遷。

  從去年起,位於綦江南部的打通、石壕、安穩、趕水四鎮,通過實施“綦江區全國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及綠色産業轉型EOD項目”,逐步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由公益性項目轉變為具有開發價值的經營性項目,實現老礦區綠色發展轉型。

  2月22日,綦江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基於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通過實施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礦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綠色産業發展等四大方面的18個子項目,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矸煤石成搶手資源,“垃圾山”清空後將設公園

  “以前矸子都是‘垃圾’,現在居然還能賣錢!”在打通鎮松藻煤礦金雞岩矸子山邊,退休老礦工黎長友感嘆。作為礦工,以前他最不喜歡在掘進中遇到低熱值煤——矸子。

  由矸子堆成的矸子山是礦區特殊的景觀,外觀大多呈灰白色,位於煤礦井口或洗選廠附近,難生草木,還易自燃。在綦江南部四鎮,這樣的矸子山約有十多座,矸子總量約2000萬噸。

  金雞岩這座矸子山則主要由洗選下的“洗矸”構成,約有十多萬噸。

  去年11月,來自永川的磚廠老闆張中富以每噸10元左右的價格,競拍買下這座矸子山;又用貨車將矸子拉回永川燒制頁巖磚,“變廢為寶”。“它既是燃料又是原料,可以讓制磚成本降低七八成。”張中富説。

  與此同時,打通等4鎮正加緊通過招商引資積極推進矸石山綜合治理項目。

  削平後的土地如何利用?綦江區相關負責人&&,未來這裡將種植上本地特色的鄉土樹種,並添設人行步道、休閒設施,成為休閒公園,還綠於民。

  土坡地變連片稻田,小山溝開啟現代農業之旅

  打通鎮下溝村綠色峽谷間,幾&黃色挖掘機轟鳴陣陣,正在平整富積紫紅壤的土地。挖掘機身後,是已初步成形的層層疊疊的梯田。

  “搞高標準農田建設後,這些田可以保水保土,也方便用‘鐵牛’犁地了。”在施工現場邊,村支書張德發告訴王承德等幾位上了年紀的村民。

  下溝村曾是打通鎮最窮困的村之一,由於地塊零碎、天干易旱,難以發展現代農業。在整治中,下溝村的300余畝地被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這次建設高標準農田的300多畝,原屬於200余戶,田土地塊數目卻達到2000余塊。王承德家有3畝多田土,但分屬七八個地塊,其中最小的一塊不足30平方米。加之遠離水源,這塊“巴掌田”過去只能“靠天吃飯”。

  國土整治項目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坡改梯”和“小改大”:打破原有的田埂界線,讓田地更平整、保土、保水;同時增加溝渠與機耕道,方便農機作業。

  張德發充滿希望地説:“我們要把這一片種成水稻,擦亮下溝的‘紫紅泥大米’品牌。大米賣進城,城裏人再來看稻田,我們還可以再開幾家農家樂,安逸得很!”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子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去年,該項目投資1.1億余元,在28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7.4萬餘畝,實現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近3000畝,土地平整1萬餘畝。在項目完成後,各地還將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提升農業比較效益,開啟現代農業的發展之旅。

  舊廠房作藏酒庫房,閒置廠房孕育綠色産業

  沿溪而建的工廠舊廠房、冬暖夏涼的溶洞……位於趕水鎮大山中的雙溪機械廠舊址,被幾家釀酒企業“相中”,相繼前來洽談,準備在此建釀酒廠。

  雙溪機械廠舊址位於趕水鎮洋渡河、石龍河兩條小溪交匯的幽深山谷中,利用天然溶洞作為車間進行生産,曾是我國“三線”建設時期重要工業基地。隨着工廠搬遷,大片廠房已被閒置二十多年。

  據了解,雙溪機械廠佔地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可被改造成2萬平方米的醬酒收儲基地,總體實現5萬噸的儲酒量。

  “醬酒産業園還可帶動周邊農戶。”李卿錕説,僅綦江南部四鎮去年就種植了醬酒特需的“紅纓子”高粱近2萬畝,種植戶畝均可增收約1000元;醬酒産業園投産後,還將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除了趕水鎮,安穩鎮也正在加緊推進新型建築智能建造産業園建設,發展智能化裝配式建築全産業鏈,今年4月首批兩家企業將正式投産;打通鎮推動500萬噸建材基地、頁巖氣鑽井&&等項目建設,建設龍眼山礦泉水廠,鼓勵農民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石壕鎮利用打造長征文化公園契機,結合自身生態與海拔優勢,發展避暑經濟、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形成文旅融合的綠色産業體系。

  記者手記>>>

  喚醒沉睡資源 政府要與企業形成合力

  堆積成山的煤矸石曾被視為“垃圾”,通過競拍成為企業青睞的原料;“靠天吃飯”的田土被視為“雞肋”,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後承載起村民豐收的夢想;廢棄的廠房寂靜許久,經過包裝推介後將成為生機勃勃的醬酒産業園……

  在採訪中,記者深深感受到,要喚醒沉睡的資源,企業是主角,但也需要政府利用“有形之手”搭好“舞&”,與企業形成合力,方能推動區域綠色轉型發展。

  資源沉睡,是因為未能進入市場,或其價值未能獲得市場的充分關注。綦江南部四鎮,通過梳理挖掘出矸子山、廢舊廠房等沉睡的資源,為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可能;通過基礎設施投入,使沉睡的資源轉化為具有開發價值的經營性項目;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産業開發價值和産品品質,推動當地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又以産業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促進四鎮實現生態治理保護與區域發展融合共生。

  喚醒沉睡的資源,同時也要求政府“不缺位”“不越位”:根據本地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確立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包裝推介,讓沉睡資源獲得有效進入市場資源配置的渠道;加強發展中的監管,確保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

  羅蕓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9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