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2年全國“鄉村閱讀榜樣”王治倫:20年堅守鄉村圖書室

  一月五日,在合川區龍鳳鎮米蘭村“守一”圖書室,村民們在讀書看報。通訊員 李文靜 攝\視覺重慶

  1月5日,“守一”圖書室創建人王治倫在查看老舊報刊。見習記者 劉衝 攝/視覺重慶

  2022年8月26日,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潭鎮柏香村農家書屋,不少放假在家的孩子到這裡來看書。(資料圖片)通訊員 陳碧生 攝/視覺重慶   1月5日,農曆小寒。

  “我去趟圖書室把燈先開起!”古稀之年的王治倫丟下一句話,三步並作兩步,抬腳出了門。

  合川區龍鳳鎮米蘭村一棟老房子裏,老伴趙依秀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朝大門口喊了一嗓子:“下雨路滑,走慢點!”

  讓王治倫挂心的“守一”圖書室——面積不過60余平方米,藏書萬餘冊,就是這樣一間小小的圖書室,20年間一直敞開大門,成為周邊村民獲取知識的“加油站”,同時也是他們茶余飯後的休閒場所。因為這間圖書室,不久前,王治倫被中宣部等3部門授予2022年全國“鄉村閱讀榜樣”稱號。

  隨着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外出務工村民的增多,這幾年到圖書室來看書、借書的村民越來越少,即便如此,王治倫説,一定要堅持把這個圖書室辦下去。

  為建圖書室,他瞞着家人去貸款

  從合川龍鳳場鎮出發,駕駛小汽車行駛不過兩三分鐘,就到了米蘭村六組16號,這是一座一樓一底的普通農房,大門正上方挂着“守一圖書室”的木質牌匾,讓它顯得與眾不同。

  推開圖書室大門,潮濕的空氣裏夾雜着一股濃濃的油墨香,三面墻壁靠着幾列老舊的書架,整齊擺放着各類報刊、書籍,大廳擺放着4張長條桌子,下邊的凳子卻不盡相同:條凳、塑料板凳、老藤椅……

  “條件不怎麼樣哈,平時人不多,但是到了周末、節假日,來看書、寫作業的人還是不少。”王治倫解釋。

  眼前的老人兩鬢早已斑白,講起“守一”圖書室的過往歲月,他的嗓門不自覺地提高了不少。

  王治倫的祖父王守一酷愛讀書,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書籍。王治倫從小與書相伴,哪怕是到坡上種地,兜裏也總是裝着一兩本書。農閒時,村民們聚在一起打牌娛樂,有時為了幾塊錢爭得面紅耳赤。“我當時就在想,要不把家裏的書拿出來給大家看,總比打牌好,有些書是專門教農民科學種田的,説不定還能幫大家增加收入。”

  直到2000年堂兄王明倫回來探親,王治倫建圖書室的夢想終於付諸實踐。

  王明倫早年間通過讀書跳出了“農門”,改變了命運。他看到祖上傳下來的古籍散落堆在墻角,好不心痛,説:“找個書架放起來嘛,村裏人要看就借給他們。”

  “我一直想建圖書室,但書架、桌椅板凳都要錢,我實在拿不出錢。再説,僅靠家裏的幾百本書,啷個好意思拿得出手。”王治倫順勢向王明倫求助。

  王明倫當即拿出一萬元錢買了些桌子板凳,還答應另買800余冊農技知識類圖書,鼓勵王治倫大膽去幹。

  王治倫當即決定——搬家!他説動老伴趙依秀,一起搬到了隔壁老房子,把才建的新房騰出來當閱讀大廳。

  為了添置物件和書籍,王治倫拉下面子,瞞着家人找親戚朋友借錢,換來的是周圍人的冷嘲熱諷:“瞎折騰,個人把家庭搞好點不行?”“花錢出風頭,哪個來看嘛?”

  磨破嘴皮,王治倫借到了3萬元錢,全部“砸”進了圖書室。他還背着老伴,拿着房産證請在鎮上工作的朋友一起到銀行擔保,貸了6萬元款。

  沒點鞭炮,沒挂橫幅,2002年3月13日,“守一”圖書室正式向村民開放。

  為還欠債,他説“吃差點穿差點,總能還清”

  每天天一亮,“守一”圖書室就敞開大門,王治倫燒好熱水泡好茶,搬一把老藤椅坐在門口。

  來來往往的村民看到王治倫家變成了圖書室,有些停下了腳步進來看看,有些坐下來喝口水擺空龍門陣,放學回家的娃兒看到有桌椅板凳,也放下書包寫起作業……“守一”圖書室漸漸成了村裏人最多的地方。

  為給村民提供更多實用的圖書,王治倫省吃儉用,存錢訂閱了不少書籍報刊,積攢起科技、文學、時政等各類書籍萬餘冊。當地政府也捐書捐物,贈送了《重慶日報》《半月談》等報刊雜誌。

  王治倫越幹越有勁,老伴説他“一墻之隔的家都不管了”。他還為不識字的村民讀報紙、講政策,圖書室成了村裏的“新聞發布廳”,大家有事沒事都喜歡朝這裡走。

  但沒多久,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年前有個親戚找我還錢,從圖書室追到了家裏,連銀行貸款的事也一起給抖了出來。”回憶起那天的情形,王治倫歷歷在目。老伴知道後大哭一場,氣王治倫不顧家,也擔心日後的生活。

  “圖書室建好了,總不能把它拆了吧,大不了以後吃差點穿差點,把欠的錢還清嘛,況且大家都説圖書室修得好,這也算是為子孫後代做了一件好事。”王治倫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老伴最後也原諒了他。

  老兩口把親戚閒置的地都拿來種上了莊稼,買來雞苗、鴨苗,又喂了好幾頭豬,兩個兒子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出去打零工。“那幾年,窮得頭都抬不起,衣服總是補了又穿,過年過節才敢吃點肉……”回想起還債的日子,王治倫直搖頭。

  經過一家人十多年的努力,2016年,辦圖書室欠的債才全部還清。

  辦還是不辦?他説“只要還有人來看書,就絕不關門”

  錢還清了,這讓王治倫松了一口氣,但一個新問題隨之而來——隨着時代的進步以及農村人口的減少,來看書、借書的人越來越少,圖書室還有沒有辦下去的必要。

  要是繼續辦,每個月要支付近200元的水電費以及維護管理費;要是關了,這十多年大家的付出都白費了,更對不起曾經給予圖書室幫助的人。

  艱難抉擇時,王治倫在一本泛黃的借書登記簿中找到了答案。

  登記簿第一頁第一行:時間2002年3月13日,借書人:王良英。

  2002年,米蘭村六組的王良英正在念高三,是圖書室的“常客”,周末基本都在這裡坐一整天,埋頭做作業看書。

  “農村娃娃家裏沒有好的讀書環境,我這裡清靜,還有些輔導書籍,為了這些娃娃,只要還有人來看書,我就絕不關門!”王治倫暗下決心。

  王良英高中畢業後考上了重慶教育學院(現重慶市第二師範學院),成了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如今她已在合川區龍市鎮當老師。談起“守一”圖書室,她感慨萬千:“多虧王老師給我提供了一個讀書、學習的地方。王老師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圖書室堅持辦到今天,讓人欽佩。”每年暑假回村,她都會拎一提書,先到圖書室裏坐一坐,擺哈龍門陣。

  20年來,到“守一”圖書室看書、做作業的學生娃娃有好幾百人,不少人成了材,當上了律師、教師、種養能手等,有些人還經常回來看看,親切地喊一聲“王老師”,“我也桃李滿天下了呢!”王治倫十分自豪。

  在米蘭村,被“守一”圖書室改變生活的不乏其人:

  村民王雲金、王雲成經常到“守一”圖書室看書,慢慢戒掉了打牌的不良嗜好;“90”後王典,借閱了不少銷售類的書,2016年他返鄉創業開起了酒莊……

  龍鳳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雲説:“過去一些村民喜歡打牌,娃娃寫作業都沒地方,多虧‘守一’圖書室給這些娃娃提供了看書、寫作業的清靜環境。在王老師影響下,一些村民也愛上了看書。”

  為了讓圖書室重新熱鬧起來,當地政府把這裡作為鎮村宣講黨的方針政策以及節假日開展閱讀活動的重要場所,並推舉王治倫成為活動組織、開展的帶頭人。

  讓王治倫欣慰的是,現在不少周邊村鎮的人也會不時來“守一”圖書室。由於王治倫上了年齡,在外打工的大兒子王勇前年也回來接班了,他向父親做出承諾——圖書室的大門會永遠敞開!

  記者手記>>>

  讓農家書屋“屋”盡其用

  自2007年農家書屋工程開始試點以來,農家書屋不斷普及,在許多地方,它已成為農民學習生産技術的“加油站”,農村學生假期的“自習室”。比如“守一”圖書室,雖然條件簡陋,但最起碼農民群眾想讀書有了去處,農村學生想學習有個安靜的場所。

  但記者在“守一”圖書室採訪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除條件簡陋外,前去看書的人比較少,農家書屋利用率不高;圖書室書籍報刊大多比較陳舊,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圖書較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其實,“守一”圖書室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農家書屋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才能讓農家書屋“屋”盡其用?

  在記者看來,首先是要加快數字農家書屋建設。曾有鄉鎮幹部&&,不少農家書屋分佈在偏遠地區,每次更新圖書要費盡周折,有時物流成本甚至超過書價。九龍坡區西彭鎮長石村2020年打造的“學習強國”數字農家書屋&&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群眾動動手指就能在數字屏上選擇自己需要的書籍。

  其次要引導多方力量參與農家書屋建設。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返鄉人”“新鄉人”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去,可以引導這些人積極參與農家書屋建設。比如重慶一家文化産業公司在城口縣雞鳴鄉、沿河鄉等鄉鎮建設農家書屋,每家農家書屋都有上萬冊圖書。

  第三是想方設法拓展農家書屋的功能。比如江津區白沙鎮,充分發揮志願者、工會組織的作用,不定期在恒和村農家書屋教孩子們舞蹈、英語和書法,不僅讓孩子們學習了知識,還提升了家長的參與度和閱讀興趣。

  農家書屋一般都不大,也不豪華,但只要“屋”盡其用、一專多能,就能成為群眾知識的“加油站”。

  本報記者 趙偉平 見習記者 劉衝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2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