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艷)“用專業擦亮文化底色,用熱愛做文化遺産的守護者、研究者、傳承者。”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始終以實際行動抒寫對文化遺産保護的熱愛。
白九江長期奔赴在重慶考古工作的第一線,得益於多年來的積累,他深知三峽文化之於長江文化的特殊地位,且三峽文物資源豐富,是長江流域開展文化保護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
於是白九江想到可以借助遺址公園這種新載體,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2021年1月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上,白九江提出《關於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推進重慶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建議》,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
令他感到欣喜的是,這一提案得到重慶市文旅委、市移民局的積極回應。三峽考古遺址公園被納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中,作為“十四五”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培育;並且被納入重慶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保護規劃》重點項目,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主要支撐。
“三峽考古遺址公園以‘一園多點’的方式正在推進,其中白帝城大遺址、天生城考古遺址公園、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已經進入建設施工階段,這激勵着我在文化傳承與保護事業中繼續前行。”白九江的自豪與喜悅溢於言表。
過去五年間,白九江一直關注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領域,立足自身專業優勢,牽頭開展了“渝東南文化生態區調研”“兩江四岸歷史文化專題調研”兩項與文化遺産相關的專題調研工作,撰寫了《重慶傳統風貌區保護利用的問題與建議》協商調研報告。此外,在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撰出版的《巴渝名鎮調研紀實》中,他還發表了《推動建立長效機制,深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改革》一文。
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白九江以行動詮釋責任,以責任彰顯擔當,全力做好考古、研究、闡釋、保護和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
“未來在深入開展考古研究的同時,我將從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創意發展、文化旅游融合三個主要方向深入開展調研;明確痛點難點,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建議,為我市文化旅游繁榮發展助力。”白九江時刻準備着奔赴不同的“現場”,本着對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熱愛,履職盡責,砥礪前行。 (記者 劉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