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綦江安穩鎮基層治理為村民提供“舞&”

  哪條道路受惠人最多,要優先修?哪的背溝有垃圾,需要清理……在綦江區安穩鎮,這些村裏的大小事,都有人議、有人管,鄉村面貌一新。

  “我們採用‘一基金兩機制三平台’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實現把各種資源要素匯聚起來、把居民組織起來、把居民素質提升起來的目標,打造鄉村治理的品牌。”2022年12月30日,安穩鎮鎮長代顯鋒&&,這讓鄉村成為村民自己的“舞&”,村裏的大小事村民自己説了算。

  “公益達人”曹世海:

  緩解老人的病,我能做多少做多少

  隆冬時節,位於高山上的崇河村寒風刺骨,但在村裏的“鄉村自然健康屋”內,曹世海穿着一件紅色的志願馬甲,正為村民做推拿。“推拿要有效果,得用勁、用巧勁。”曹世海説。

  曹世海原來是位“老病號”。去年,一位志願者在崇河村開展推拿、針灸等中醫傳統療法,大大緩解了他的“老毛病”。曹世海向這位志願者請教,學會了初步的推拿、針灸知識,並考取了相關的證件,把定期開放的“自然健康屋”變成天天開放。

  “我原來腰特別痛,來這裡按摩了一陣,好多了。”83歲的村民張宗藝説,不少老姐妹到這裡來接受推拿、按摩。健康屋的墻上,貼滿了來自村民的感謝信。

  “鄉村自然健康屋”是安穩鎮將相關資金打捆整合,讓村民更有獲得感的措施。該鎮構建整合資源新路子,把各種資源要素匯聚起來,建立“鄉村治理基金”。其中,堅持用服務調動群眾積極性,建設自然健康屋、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等“愛心加油站”6個,累計開展健康服務、“四點半課堂”等活動服務群眾3200餘人次,群眾滿意率達100%。崇河村依託騰訊“99公益”平台籌資十余萬元建立“自然健康屋”,為渝黔邊界地區留守老人提供健康教育、培訓、服務,實現自助、互助、他助三大功能,得到高度認可。

  熱心“院長”文方格:

  舉手之勞做“小事”

  “這個冬天不怕幹,龍頭一擰,清清亮亮的水就出來了!”上壩村80歲的文聯樹很高興。

  最近沒有下過透雨,上壩村原來飲用水源的水流變小,難以實現24小時供水。這一情況最為突出的是上壩村三社將軍壩,這裡居住着三十多戶、近100人,其中60%以上是老年人。

  “如果出現了斷水,老人們外出找水會非常困難。”將軍壩院落的“院長”文方格對此特別着急。他是將軍壩人,在安穩鎮上開了家床上用品店,因為熱心、有能力,被推舉為將軍壩的“院長”。

  通過走訪老人,文方格聽説山上有處水源,他組織院壩裏的年輕人實地勘察確定水源充足後,向鎮、村爭取水管等物資支持,自己則趁着天晴的時候清掏水源。“那幾天中午最高溫度也只有10℃,文方格還跳下去清淤,點都不怕冷。”文聯樹對這位“院長”很滿意。

  經過三天清挖、安裝水管,清清的山泉水流入將軍壩的家家戶戶。“這只是個小事,大家信任我,讓我當‘長’,我得對得起大家的信任。”文方格説。

  安穩鎮在基層治理中,通過建設“安穩小院”推進鄉村治理風格化。目前全鎮被劃分為217個院落,由15個村居黨委會兼任全村總院長,同時民主推選217名村社幹部、新鄉賢擔任“院長”,把矛盾糾紛、環境衞生、代辦事項等納入網格,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全覆蓋”。

  今年以來,“院長”們收集並解決居民問題197件,均得到較圓滿解決;化解群眾糾紛493起,化解率達98.7%。

  打火英雄鄧舉林:

  村裏的事,也是我的事

  住在崇河村的鄧舉林,被周邊的人稱為“打火英雄”。“鎮裏通過‘積分制’鼓勵我們多給大家辦事,自己也會很有榮譽感!”鄧舉林説。

  今年夏天,連晴高溫。鄧舉林發現鄰村森林出現自燃,他根據自己平時學到的森林防火知識,叫上院落裏的七八個鄰居,拿着掃把、鐵鍬上山滅火,並用手機&&村委會,準確報告起火的時間和地點。

  由於撲救及時,森林火災被迅速撲滅,過火面積不足100平方米。平時村裏對“好人好事”積分2分,這次鄧舉林等上山參與“打火”的村民,則每人加分20分。

  “通過宣傳和加分,讓大家知道為公共事務出力,集體得好處,個人也得益,吸引更多村民願意為集體作貢獻!”安穩鎮相關負責人説。

  安穩鎮推出“積分制”後,根據不同村居需求因地制宜設立積分超市,目前22個村居實現“積分超市”全覆蓋。同時,安穩鎮還建立了鎮、村居、社三級一體貫通的志願服務體系,把志願服務納入積分,發展志願者2200余名,建立積分動態管理&賬。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6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