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頻獲央媒點讚 這裡的科技創新如何“火力全開”?

  新年伊始,央媒密集報道重慶。

  2月10日,中央新聞聯播關注西部(重慶)科學城重大工程項目穩步推進,人民日報頭版刊載報道,聚焦重慶兩江新區通過“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2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新聞直播間中,西部(重慶)科學城的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等重點項目受關注;

  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關注兩江新區京東方、宇隆光電、長安汽車等龍頭企業向産業鏈高端邁進。

  記者梳理發現,央媒關注重慶的報道中,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成為重慶“最大增量”。

西部(重慶)科學城。通訊員 雷鍵 攝

  西部(重慶)科學城。通訊員 雷鍵 攝

  ——央媒聚焦

  “新”成為高頻詞

  在央媒的報道裏,“新”成為了高頻詞。

  報道提到,重慶圍繞關鍵技術需求,明確補鏈強鏈路徑,針對重點産業鏈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強化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努力取得實效。

  在具體實效方面,人民日報將目光聚焦到重慶兩江新區和重慶高新區多家重點企業。

  新産業朝氣蓬勃——

  超薄、超清、可彎曲,第六代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柔性屏是京東方的高端顯示技術産品。不久前,京東方投資465億元打造的柔性屏生産線正式量産,為重慶新型顯示産業注入新動能。

  作為新型顯示行業龍頭企業,京東方落戶重慶後,帶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在兩江新區水土高新技術産業園區,一座座廠房鱗次櫛比,千億元級新型顯示産業初步形成。

  科研人員正在工作。資料圖片

  新技術層出不窮——

  西永微電園裏,重慶聯合微電子中心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正在攻關芯片設計,研發硅基光電子技術。聯合微電子中心副總經理郭進説,傳統“電芯片”裏嵌入的是電路,而“光芯片”嵌入的是光纖,特點是高性能低功耗。

  2021年8月,聯合微電子中心獲工信部批復,成為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已申請125項專利,承擔9項重要科研項目。

  新成果不勝枚舉——

  去年9月,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正式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該資源庫由中科院與重慶市合作建設,總投入約3.72億元,總面積5100平方米,其中一期項目3100平方米已竣工投用,可存放1000萬份生物資源樣品。

  該資源庫建成後,將有利於對人群生物樣本進行基因組學等研究,支撐國家公共衞生政策研究與制定,是我國醫療科研與健康産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按照規劃,從2021年4月至2024年12月,樣本採集例數為100萬例,目前已採集10萬餘例,科研人員正加班加點,朝這一目標挺進。

  從産業創新、技術創新到基礎創新,創新的種子在重慶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兩江協同創新區資料圖 。兩江新區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重慶底氣

  亮點頻出、政策加碼

  央媒為何聚焦重慶?在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看來,這首先是因為重慶科技創新工作有亮點,有成效,有 啟發借鑒意義。

  莫遠明&&,近年來,重慶科技創新工作亮點頻出,在提升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壯大科技創新主體、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比較優勢,有創新活力,在成渝地區、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有可複製性和借鑒價值。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這樣一組數據——

  2021年,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達到2.21% ,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重慶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也分別達到118家、5108家、3.69萬家。

  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資料圖片

  從&&層面看,重慶擁有西部(重慶)城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及重慶高新區、璧山高新區、永川高新區、榮昌高新區4個國家級高新區,還有分佈於各區縣的特色園區。

  依託這些&&,一批科研機構在重慶加速落地——超瞬態實驗裝置等科研&&加快建設,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建成投用;兩江協同創新區新引進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團隊14個;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啟動建設長江模擬器、野外科學觀測站;市畜科院獲批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

  從企業層面看,重慶充分發揮企業在産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不斷激發創新活力。長安汽車的智能化交互系統、青山工業的專業變速器、聯合微電子的硅基光電子芯片、兩江聯創電子的中大尺寸觸控顯示屏……這些源自企業的創新成果,在行業內均具有相當影響力和良好的市場口碑。

  科技創新離不開好政策“加持”。

  早在去年5月,重慶&&的《支持科技創新若干財政金融政策》提到,“十四五”期間,重慶通過財稅金融政策撬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新增投入1200億元,其中,對企業創新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直接與其研發費用挂鉤。

  就在不久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提出到2025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初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功能;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引領重慶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勢必將進一步推動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創要素的集聚軌跡,成為一把激活重慶創新動力的“金鑰匙”。

  兩江協同創新區資料圖 兩江新區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重慶挑戰

  打造創新策源地還有難題待解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當下,國內正掀起一陣打造原始創新創新策源地的熱潮,重慶也奮勇爭先。

  原始創新,顧名思義,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它是“從0到1”的首創,是“無中生有”的質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1月19日,市政府正式發布《重慶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慶基本建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西部(重慶)科學城,整體創新水平進入全國科技創新第一方陣。

  在莫遠明看來,重慶要實現上述目標,還面臨一些挑戰。其中,最大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

  科技創新基礎薄弱。高水平科研機構缺失,重慶“雙一流”高校僅2所,遠少於北京的31所和上海的15所,也低於成都的7所。雙一流學科則更少。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僅4家,遠低於北京的347家、上海的52家,也低於成都的8家。全市科技研發投入強度雖突破了2%,但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標誌性科技成果稀少。重慶在基礎前沿學科領域的整體研究能力較弱,缺少“從0到1”的重大引領性基礎研究原創成果,缺少重大引領性基礎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以及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尚未實現重大突破。

  莫遠明認為,下一步,還要在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和加強科技成果研發轉化上下工夫。比如,可通過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引育領軍型的科創人才、培育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和科創&&、打造高水平的科研機構、理順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等措施來完成。

  乘風破浪正當時,奮楫揚帆啟新程。重慶正鼓足幹勁、真抓實幹,讓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記者 邱小雅 佘振芳/文

編輯: 李海嵐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838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