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1092.8萬噸糧食是咋種出來的?——山城重慶“巴掌田”裏的“穩糧經”

  新華社重慶2月16日電題:1092.8萬噸糧食是咋種出來的?——山城重慶“巴掌田”裏的“穩糧經”

  新華社記者李松

  去年重慶糧食迎來豐收,産量達到1092.8萬噸,創近13年來的新高。面對土地細碎、勞力短缺等種糧不利條件,重慶在壓實地方種糧責任、推動撂荒地復耕之外,還選擇持續改善地力,讓“糧田變良田”;向“品牌主糧”要效益,讓好糧賣出好價錢,農民種糧更有積極性……山城重慶有着一套因地制宜的“穩糧經”。

  山地丘陵佔比九成多,不少農地是“雞窩地”“巴掌田”,這是地處西部的重慶在糧食生産上遇到的一大瓶頸。“讓糧田變良田,穩糧才有底氣。”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處處長莫建兵介紹,不僅實施地塊周邊的溝渠路配套,重慶還對部分糧田地塊實施“小並大”“彎變直”“坡改緩”,土地不再高低不平、零碎分散,大幅改善了耕作條件。

  從2018年以來,重慶累計新建設高標準農田超過510萬畝,不少糧田實現了“宜機宜耕、能排能灌、穩産高産”。

  “巴掌田”變成“整片田”,讓種糧成了效益更高的産業。在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2700多畝糧田去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後,變成了適宜農機下地、高效作業的高産田,吸引了不少大戶競標種植。

  “現在種糧可不是靠人力去堆,肩挑背磨下苦力氣的日子成了過去時。”種糧大戶鄧中在兩路村流轉了上千畝稻田。“我敢流轉這麼大面積,就是因為農田經過整治,不像過去三五分一塊田,而成了平均5畝以上的大田,可以全程機械化,降本效果明顯。”鄧中算清收入成本賬,種田“錢”景可期。

  重慶還在努力讓好糧賣出好價錢。“普通稻穀1斤賣1.4元左右,而我們的優質稻1斤售價起碼7元以上,還供不應求。”武陵山深處的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岩村支部書記陶濤告訴記者,因為種糧效益好,何家岩村去年又新增近2000畝水稻田種植面積。

  “過去種糧被山裏人看成是‘賠本生意’,一家一戶小打小鬧不成規模,種一畝水稻還要倒虧100多元。”陶濤説,為了提高糧食種植效益,鄉里&&農戶“抱團取暖”,組建了花田稻米合作社,統一稻種供應,規範種植流程,開拓銷售渠道,力爭用高品質稻米搶佔市場。

  “如今村裏的水稻田,‘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機肥。”陶濤説,靠着有機種植和品牌推廣,花田稻米已是酉陽縣出名的“品牌主糧”,並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

  “好山好水種出好糧,花田稻米、金佛山貢米、江津富硒大米、渝東南糯玉米等一批優質主糧順勢成長。”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袁德勝介紹,近年來,重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稻米、玉米為重點發展“品牌主糧”,通過綠色、科學種植,推廣良種、良技、良法,走品質化新路,讓種糧成為更有奔頭的産業。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吸引力,重慶還積極推廣複合種養,通過稻油輪作、稻經輪作、稻禽協同、稻魚共生等“水稻+”“玉米+”高效産業,間種、套種、輪作農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産值。

  早春時節,重慶涪陵區70多萬畝青菜頭又到收穫季。今年涪陵區江北街道鄧家村農民陳冬種的青菜頭有10多畝,每畝利潤有1000多元。正在地裏忙活的陳冬笑着説:“我是‘一地兩吃’,去年8月份地裏收了玉米後,10月份就開始種青菜頭,種糧種菜兩不耽誤,種地效益能倍增。”(完)

編輯: 李海嵐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838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