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中餐在印度——味蕾上的文明交融
2017-02-01 12:34:09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孟買2月1日電  通訊:中餐在印度——味蕾上的文明交融

  新華社記者畢曉洋

  幾乎每個初到印度的中國遊客都會被城市街頭密集的“中餐館”數量所震驚;翻開很多餐廳的功能表,也通常能發現長長一列“中式菜肴”——“川味炒雞”“客家麵條”“滿大人羊肉”“素炒什錦”……乍看之下,各路旅行攻略上那些對于當地飲食的“恐嚇式”告誡,都顯得無比多余。

  但當真正面對服務生呈上來的菜品,絕大多數中國遊客的臉上都會寫滿問號:甜辣口味的醬燉雞肉、賣相油膩的速炒幹面、泡在怪色湯汁裏的羊肉塊、裹滿不知名醬汁的過熟蔬菜……一切都應了最近走紅的那個句式——我吃的一定是假中餐。

  雖説個人口味基于各自的生活經歷,飲食風格卻是區域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盡管“貨不對版”,印式中餐的發展卻成為兩國民間百年交流史的有力佐證。

  一個世紀前,大批華人開始從中國各地特別是潮汕地區跋涉萬裏,遠赴天竺,並在加爾各答安營扎寨,形成了印度最古老的華人聚居區。與獨特的皮革手藝一道,中國口味也隨著社群的壯大逐步擴散,中餐成為印度人最喜愛的“外來菜係”之一。

  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裏,華人開始逐步融入印度社會,大至婚娶生育,小至簞食壺酒,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不斷接觸、碰撞、影響、融合。當地中餐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印度元素——食材被浸泡在類同于各色咖喱的醬汁中,鮮香麻辣的川菜化作大蒜和辣椒帶來的感官刺激,印餐骨架搭配濃油赤醬化作“滿大人菜”的精髓……這些微小變化日積月累,形成了今天印式中餐的基本框架。

  但自上世紀60年代後,大批華僑被迫離印另謀生路,印式中餐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固化”和“簡化”歷程:講究色香味的烹調藝術被概括成選一種醬汁再選一種食材的排列組合,簡單而粗暴;本應琳瑯滿目的各色小吃也逐漸銷聲匿跡,化作直截了當的“點心”二字,可選項也只剩下了燒賣和蝦餃;無論速食湯包還是即熟幹面,都頂著“客家”二字稱霸貨架,入口卻更像口味紛繁的各色咖喱。印式中餐在這種狀態下持續了半個世紀,成為印度人腦海裏中國風味的印象。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和商人踏上了這片廣袤神秘的土地。“中國胃”的增加,意味著“中國味”需求的擴大,帶動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中餐館”在印落地生根。過去一年,僅新德裏就至少新開了三家中餐廳,火鍋炒菜水餃餛飩這些熟悉的字眼不再只存于記憶。超市貨架上的中餐調料越來越多,綜合市場裏的“中國蔬菜”日漸豐富,孟買老華僑後代經營的餐廳也更新了功能表……

  筷兒尖尖,唇齒間咂摸舊人故土;碟兒圓圓,胃腸裏演繹文明交融。從遠赴重洋到融入當地、從裹足不前到又一春天,中餐見證了在印華人的百年歷史,也預示著在印發展的光明未來。

是味蕾刺激更是一種文化和橋梁——一位日本“吃貨”眼中的中國菜

通訊:波蘭人的餃子情結

通訊:巴基斯坦工地上的“中國紅”——喀喇昆侖公路二期項目營地春節見聞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貨運快遞全球 我們的生活亞克西!
    春節期間,來自祖國各個崗位上的人們,用自拍記錄下自己臉上的笑容,傳遞心中的自信。厲害了,我的國。
    2017-02-01 09:42:42
  • 過春節:外國人如何開啟“中國模式”
    除夕夜,莫華誠在一屋子外國朋友的歡呼和大笑中端上了自己煮的餃子——有的破了皮,有的漏了餡,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還是拿起筷子、叉子、勺子,“各顯神通”把這些餃子全都送進嘴裏。
    2017-01-31 19:23:03
  • “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走進倫敦慰問僑胞
    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派出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歐洲藝術二團繼29日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春節慶典上完成首秀之後,30日晚又來到倫敦萊西姆劇院舉行慰問演出,約2000名在英華僑華人及英國友人到場觀看。
    2017-01-31 14:29:11
新聞評論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31日漲跌互現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31日漲跌互現
    摘檸檬
    摘檸檬
    設得蘭島聖火節
    設得蘭島聖火節
    古都燈會耀新春
    古都燈會耀新春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039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