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生命鑄就偉大歷史——“七七事變”80周年聽耄耋老兵憶崢嶸歲月
新華社太原7月6日電(記者王學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邊燃起戰火,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正式打響。“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在民族危亡關頭,無數中華兒女義無反顧走上戰場,以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80年後,無情歲月帶走了一代人的壯麗韶華,然而,在他們零散的言語、稀疏的記憶裏,民族精神璀璨如昨,英雄豪氣貫千古。
“打日本,誰也不怕死!”
中國的全面抗戰一展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四萬萬同胞齊奮起”!帶着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衛國的熱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
100歲的老八路鄧雲就在當年加入了晉察冀四分區五團三連。為了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鄧世軍,他將自己的名字曹立忠改為鄧雲,就連孩子們也隨了“鄧”姓。雖然現在老人的記憶已經模糊,但提到抗日,他精神抖擻,語氣鏗鏘有力。“當兵打日本啊,他們把咱們中國佔領了。”
92歲的劉乙醜,14歲參加抗日先鋒隊。他的頭上、背上、手臂上多處留有傷疤。“哪次戰鬥不是負傷就是犧牲,一個連一百四五十人,能回來四五十就不錯了。但那時候思想簡單,就是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93歲的郭德和,16歲加入八路軍,同年參加百團大戰。當年,吃的是帶皮的高粱、大麥,經常填不飽肚子;穿的只有一套衣服,時間長了生虱子;打仗不帶被褥,鑽到麥秸垛裏睡覺。“雖然很苦,卻是我一生中最富有色彩的一段。”
93歲的楊富餘,參加過百團大戰,和戰友生擒過鈴木川三郎。他的身上滿是戰爭留下的印記:右眼看不見,右耳聽不見,肚子上還有一塊很大的傷疤。“那會兒日軍有機槍大炮,咱們靠砍刀和手榴彈,但不怕死,誰也不怕死!”
“挺進敵後紮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寧”
楊富餘又瘦又黑,臉上佈滿深深的皺紋,一如他曾經歷過的苦難輝煌。這位瘦小的老人一輩子打得最多的就是伏擊戰。
楊富餘説,在日偽軍隊裏有不少我們的地下黨員,所以知道日本兵要去哪,去誰家吃飯。“知道日軍要從哪兒過後,我們就在土裏埋地雷,石頭裏埋石雷,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侵略者!”
説起當年打伏擊的經歷,老人激動地站起身、挽起袖子,比劃着打槍、瞄準、埋地雷的場景。楊富餘説,日軍到農村弄雞蛋,讓老百姓給他們做飯吃。八路軍就在路上埋地雷,填上土,弄上腳印,日本兵一過,“咣”一下就炸了。
“您一共殺了多少侵華日軍?”記者問。
“哈哈!”楊富餘爽朗地笑了,“不知道,哪有數呢。消滅一個少一個。”
作為民兵隊長,劉乙醜的任務就是帶領隊伍打遊擊。日軍前來掃蕩,他們就掩護老百姓撤退;利用地形優勢,配合武工隊和區小隊,用手榴彈炸日軍;破壞敵人的交通、割掉敵人的電線等。
“咱們挺進敵後紮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寧。”劉乙醜説,我們夜裏出擊,只要鬼子不從炮樓裏出來,就把他們的電線割掉,然後再打兩槍,反正不讓他們好受。
“不敢浪費,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抗日戰爭時期,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根據地,在“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艱難環境中,主要靠發動群眾製造地雷、土槍等簡單武器打遊擊戰。
“那會兒可窮、可困難了,吃不上、穿不上。”楊富餘反復訴説着抗日戰爭時期條件的艱苦。根據地的老百姓紡花織布,為八路軍做軍裝、軍鞋。當時武器落後,主要以砍刀、手榴彈為主。“槍不多,有槍也沒有子彈。5升小米才買國民黨一發子彈。所以打的時候,不敢浪費,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與軍隊相比,民兵條件更加簡陋。劉乙醜説,一支40餘人的民兵隊伍中,僅有兩三支槍,其餘都是經過改裝的獵槍。20步以外看著像槍,實際上是裝着火藥和鐵沙子,打一槍還得往裏面裝,有時候五六分鐘還裝不上。
“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手榴彈。”劉乙醜説,他的民兵隊裏共有8個爆炸組,每組三人,可當時只有十余個鐵雷,怎麼辦?自己想辦法!於是,他們就自己製造石雷。“把石頭中間掏空,裝上炸藥,然後安上拉火炮,老百姓轉移後,把石雷擱進門上的門檐裏,把繩子挂好,然後關上門,日本兵一推門,石雷掉下來,一下就把他們給炸了。”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利用這些簡陋的武器裝備,以他們為代表的軍民依靠遊擊戰,將侵華日軍埋葬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雖然戰爭很殘酷,但這些老人回憶起戎馬歲月,依然充滿自豪和驕傲,他們用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和輝煌。
-
“雙普”即將相見,美俄能結束互懟嗎?
2017-07-06 18:37:14
-
房價體系是城市經濟轉型的杠桿與陷阱
2017-07-06 17:14:43
-
被《王者榮耀》撕裂的中國互聯網
2017-07-06 13:17:52
-
錢也許正從“毛了”轉向值錢了
2017-07-06 13:17:52
-
你會參與嗎?商業養老險獲政策支持
2017-07-06 11: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