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教育話題:作為普通人,你會給母校捐款嗎?
2017-05-19 14:26:25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張涌泉

  本週日,浙江大學就將迎來120周年校慶。前幾天,中文系77級校友、浙大人文學院張涌泉教授向中文系個人捐款30萬元。

  據了解,這是浙大“人文匯基金”自啟動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單筆捐贈。此筆捐贈將用來支持人文學院中文系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在浙大最近收到創紀錄的11億元鉅額捐款的背景下,我們關注張涌泉教授30萬元的捐款,是因為比起鉅額捐款,數額較小而長期穩定的校友或社會捐款,或許才是今後高校捐款的成熟模式。

  不是富豪校友,作為普通人,你是否願意為母校捐款?

  17日下午,錢報記者專訪了張涌泉教授。他一直説:“我只是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回報母校,錢不多,沒什麼好報道的。”

  我捐款主要是表達自己一份感恩的心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捐款也可多可少,但感恩的心是一樣的。

  浙大教授張涌泉捐款30萬元

  接受錢報專訪時&&:個人能力有大小捐款可多可少

  作為普通人,你會給母校捐款嗎

  錢報:您怎麼想到捐款,是因為校慶嗎?

  張涌泉:不是的,想給母校捐款早幾年就有想法了。2013年,我們中文系77級校友籌備出一本紀念文集,我提交了一篇短文“夢想生處”,當時我就想假如能以77級中文系校友的名義設個獎學金,是挺有意思的,並先後跟幾個同學和朋友講過。但後來事情多,此事也就放在了一邊。這次學院啟動“人文匯基金”,我想自己先帶個頭吧,就捐了一點錢。也巧,正好趕上校慶。

  錢報:您是出於什麼考慮捐款的?

  張涌泉:主要還是感恩吧。母校(老杭大,後來併入新浙大)是我人生夢想起步的地方,現在我成為一名教授,學術上取得了一定成績,那是老師啟蒙培養的結果。感念師恩,感謝母校,所以我一直想能做點回報。

  錢報:您捐款大致流程是怎樣的?

  張涌泉:其實捐款很簡單的,現在都很方便,我們學校有專門的浙大教育基金會,大部分捐款都是基金會在管理,有很成熟的流程,也有公布的賬號等。我當時捐款就是手機上操作了下,直接把錢通過網上銀行轉了過去。當然我捐款之前也和我們人文學院領導説過,他們也挺支持。另外,還簽了一份捐款的協議。

  錢報:簽協議是保障捐款的用途嗎?

  張涌泉:對,公開透明嘛,協議是和基金會簽的,我就提了下這筆錢的用途,主要用於我們中文系人才的培養。

  錢報:您在學校從事人文科學研究,收入應該也比較有限吧,這30萬元對您來説應該也不算很小的數目吧?

  張涌泉:浙大對人文學科也挺重視,教師待遇也可以。我作為文科資深教授,在學校的待遇和院士相同,收入高一些。我捐款主要還是表達自己一份感恩的心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捐款也可多可少,但這份感恩的心是一樣的。

  我個人有個原則,就是我只拿一個地方的工資,比如我現在主要在浙大工作,我就只拿浙大這份收入,其他有些兼職的收入我基本都捐掉了。

  錢報:您之前也做過類似的捐款吧?

  張涌泉:對,我向好幾個學校捐過款。也不算多,主要還是心意。前幾年我獲得思勉原創獎,獎金10萬元,我就捐給了博士就讀的四川大學。

  錢報:您捐款之後,比較熟悉的校友什麼反應?

  張涌泉:最近校慶,我們77級中文系同學群裏也在討論捐款的事。同學群有百來位校友,現在不少人有捐款的意向,大家正在商量,能不能在我捐的基礎上,把捐款額增加到100萬元,設立一個中文系77級校友基金,為此,我個人也打算再做一點貢獻。但這是個目標,能做成最好,當然也不強求。

  錢報:您對目前我國的高校捐款的狀況怎麼看?

  張涌泉:如果和國外比較的話,我們這邊捐款數額也好,比例也好,可能都要低很多。當然這和體制以及習慣都有關係。我希望我們的高校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而他們也能夠更多地反哺母校,形成良性的循環。捐款不一定非要幾萬啊幾個億啊,根據自身能力,少量的捐款,我想也同樣可貴。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琦
相關新聞
  • 80歲大爺收廢品謝絕捐款 大學生幫他挖紅薯義賣
    ”  80歲的涂大爺是外省人士,4年前來到成都理工大學收廢品,剛來大學之初他認識了學生會長小齊。”  春節前夕,涂大爺的大女兒&&到齊良釗,希望小齊能幫助她説服老人回家,依舊無果。
    2017-03-03 15:05:25
  • 17歲女生當了13年愛心“隱士” 捐款助10多個兒童
    2015年11月24日,江蘇省揚州中學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謝信,信上寫道:“懇請貴校幫助尋找‘雷鋒式’女生,她把5000元獎學金捐給了患淋巴腫瘤女童卻不留名。17歲的王雪瑩已經當了13年的愛心“隱士”,4歲時第一次捐款幫助了一名四川的貧困兒童,在之後的十幾年裏,直接或間接幫助了10多個困難兒童。
    2017-02-17 09:48:48
  • 暖新聞:94歲“捐款爺爺”6年捐款58次 還要繼續捐下去
    在廖弟友的概念裏,捐錢不是“捐”,是給,只要有需要他都給,而“給錢”的緣由則要追溯到他小時候。“我12歲就擔油桶,學織布,家裏窮,我吃過苦”他説。廖弟友&&,正因為自己吃過苦,看到別人吃苦他才執意幫襯。
    2017-02-10 07:30:26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大馬士革玫瑰成脫貧“幸福之花”
    大馬士革玫瑰成脫貧“幸福之花”
    博物館裏看紐約
    博物館裏看紐約
    “共享”洗衣機亮相上海街頭
    “共享”洗衣機亮相上海街頭
    北方大範圍地區高溫持續
    北方大範圍地區高溫持續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865129608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