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織密社區“小”網格 推動基層“大”治理

  五月二十九日,萬州區燕灣移民小區,居民們在樓棟長帶頭建起的守望亭裏休閒聊天。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前不久,萬州區鐘鼓樓街道棉花地社區多個小區停車難問題得以化解,樓院停車有序了、出行也方便了、鄰里更和氣了。

  “改變緣於‘五長制’的推行。”5月29日,棉花地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是社區長,下面還有3個片區長、7個網格長和物業長、60多個樓棟長,大家分工協作及時化解了久拖未決的停車難問題。

  基層社會治理,一頭連着平安穩定,一頭連着百姓幸福指數。去年,萬州區突出黨建統領,在城區14個街道打造以街道、社區、片區、網格黨組織為牽引,構建“五長制”工作體系、密織基層治理“一張網”,引領一大批熱心居民從樓棟裏站出來,匯聚成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促進了社區和諧。

  今年1—4月,萬州區八類主要案立案同比下降20.8%,信訪人次下降33.1%,信訪件數下降48.1%。

  “五長制”工作體系建起來

  鐘鼓樓街道有11個社區、6個行政村,常住戶數34687戶,其中成熟物業小區15585戶、開放式小區17125戶、其他樓棟1977戶,常年人口多達12萬餘人。

  “事情多、人手少,應付不過來。”街道負責人坦言,轄區居民構成多樣、流動性大、文明素養參差不齊,這為快速蒐集群眾意見、建議,及時處理物業矛盾、鄰里糾紛、居民困難等帶來了挑戰。“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急需從機制體制上創新突破。”

  事實上,這並非個案。去年,萬州區創新推行基層治理“五長制”工作體系,堅持黨建統領,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戶等黨組織引領凝聚作用,在城區14個街道構建起“社區長、片區長、網格長、樓棟長+物業長”的“五長”工作體系,其中社區黨委(總支、支部)書記任社區長,社區副書記、副主任任片區長,社區黨組織成員或黨員骨幹任網格長,並將居民代表、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熱心群眾等選任為樓棟長。

  與此同時,萬州城市社區建立起按照事項屬性、難易程度梯度辦理問題訴求清單,形成了樓棟長和黨員&&戶引導居民自辦私事、網格長引導居民自治主辦小事、街道和部門聯辦大事、包片&&區領導督辦難事的問題訴求辦理機制。

  “‘五長’實行亮牌服務。”鐘鼓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向仲江介紹,通過在小區、樓棟、單元醒目處懸挂“五長”公示牌,“亮”出“五長”身份信息、崗位職責和&&方式,同時建立起社區長&&片區長、片區長&&網格長、網格長&&樓棟長、樓棟長&&群眾的逐層逐級工作“微信”群,確保上級工作要求能夠迅速下傳、社情民意能夠及時上報。“打通了群眾向上反映問題、政策宣傳下基層的通道。”

  據介紹,鐘鼓樓街道還突出網格黨組織“微陣地”作用,建立每季度一次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每月一次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每週一次領導幹部接訪下訪,每週一次志願服務活動運行機制,將“五長制”落到實處。

  基層治理“一張網”織起來

  萬州區五橋街道香爐山社區居民劉純文做了多年樓棟長。他告訴記者,那時要服務100來戶群眾,每天東家長、西家短,整天疲於應付,幾乎沒有時間遍訪樓棟所有群眾。

  據了解,過去,一位樓棟長平均服務近100戶群眾,除了及時解決群眾訴求,很難能有更多時間坐下來聊天交心。

  “細化網格顆粒度,提高治理靈敏度,是‘五長制’高效運行的基礎。”萬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做細網格設置,原則上按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劃分為1個網格,2—4個網格組合成1個片區;成熟物業小區每50戶左右劃分1個樓棟、開放式小區及其他樓棟每35戶左右劃分1個樓棟;做強網格力量,每個網格配備“1+3+N”網格治理團隊,即每個網格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1名兼職網格員、1名包聯幹部擔任網格指導員,N名紅岩先鋒志願者、行政執法力量、在職黨員等;做實網格服務,按照社區長每月、片區長每旬、網格長每週、樓棟長每天、物業長定期等頻次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同時依託社區、片區、網格、樓棟以及物業微信群,與群眾保持全天候&&,及時收集社情民意。他告訴記者,“網格劃分更精細、服務群眾更精準。”

  現在,萬州城區110個社區共劃分片區334個、網格868個、樓棟9894個,密織起基層治理“一張網”。全區9894名樓棟長平均每名樓棟長&&服務35戶群眾,最多70戶,最少20戶,讓“五長”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眼睛”“觸角”“探頭”,保證了掌握社情民意更及時、開展服務工作更精準。

  與此同時,萬州區還探索開發“五長制”數字化平台,實現訴求問題在線上反映、處置辦理在線上流轉、辦理結果在線上反饋,通過數字賦能,提升運行效率。

  周家壩街道在天子湖社區試點開發運用“五長通”App,57名社區“五長”開通上線“五長通”App,已收集錄入3000余條動態數據;建成嘉寧小院、黃桷小院等7個智能化小區,安裝高空拋物、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等智能採集設備151套,實現了即時感知、精準預警、一鍵報事等功能,大大提升治理效能。

  一群熱心人從樓棟裏站出來

  走進周家壩街道周家壩社區燕灣移民小區,記者發現每個樓棟都安裝了監控設備、添置了滅火器,小區還設置了3個大喇叭,防火防盜設施都很齊備。

  燕灣移民小區是老舊小區,過去衞生差、居民常吵架,時常出現小偷。小區居民説,“自從退役軍人站出來後,小區完全變了樣”。

  據介紹,燕灣移民小區有6個樓棟長,其中5個都是黨員退役軍人,他們帶頭成立了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不但規範了停車位、修建了休閒亭,還帶頭打掃衞生、安全巡邏等,讓小區變得更和諧溫馨。

  “‘五長制’喚醒了樓棟裏的熱心人。”周家壩街道黨工委書記魏文樹稱,通過自薦、選舉、任命等多種形式,樓棟裏的居民小組長、居民代表、黨員、退伍軍人、退休幹部、志願者、五老人員等都站了出來,並帶動大批群眾一起參與基層治理。“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很快成為‘五長制’在基層一線的骨幹力量。”

  在牌樓街道大河溝社區,龍珠麗錦小區樓棟長、網格員等大多是退休幹部,有的當過鄉鎮、局機關、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還有的當過教師、律師、會計師等。

  “他們既有奉獻精神,又有管理經驗。”小區物業長、萬州區黨代表陳春梅講起樓棟長的工作如數家珍,1號房樓棟長駱啟友當過鄉鎮領導,業主反映樓棟入戶門開關時發出的聲響影響睡眠,他第二天就協調物業修好了門;3號房樓棟長黃永志是位老校長,有業主提出高空拋物問題後,他就挨家挨戶敲門提醒,最終糾正了這一不文明行為。

  在鐘鼓樓街道棉花地社區,60多個樓棟長,相當一部分是普通群眾。觀濤苑小區樓棟長葉開琼稱,老黨員、老幹部、退役軍人都在幹,普通群眾也要跟着為鄰里幹點事情。她告訴記者,當上樓棟長最滿意的事兒,就是幫助小區將停車難問題解決了。

  “有困難找‘五長’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萬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稱,“五長”很好地發揮了信息員、宣傳員、調解員、服務員、巡邏員的作用,很多問題在“五長制”工作體系內就能得到圓滿解決,促進了群眾自治水平的不斷提高。據統計,截至目前,“五長制”累計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1000余件。

  現在,萬州區正建立“五長制”考核實施細則,強化機制、經費等保障,引入賽馬比拼機制,開展“五好樓棟”創建、“優秀五長”評比,確保“五長制”高效運行,切實提升基層治理工作成效。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5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