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採摘游遭遇“成長的煩惱”

  最美人間四月天。眼下正是瓜果滿枝的季節,不少市民攜家帶口來到鄉村,享受自然美景,採摘新鮮果蔬。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火熱的採摘游市場背後,也暴露出同質化嚴重、經營粗放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讓採摘游走出“成長的煩惱”,實現更好的效益?

  現象

  採摘游遍地開花,但體驗感參差不齊

  從開春的草莓、初夏的櫻桃、秋天的葡萄、冬天的大棚果蔬,一年四季都可採摘,“採摘游”成了旅行社及社群信息中的高頻詞。

  “現在採摘游火爆得很,我們小區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一到周末業主就邀約去周邊農村採摘果蔬。”家住渝北區魯能泰山七號的滕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也參加了兩三次,有的體驗下來感覺物有所值,有的則體驗不佳。

  “比如,上一次我們業主組團去採摘草莓,到了目的地後卻發現草莓又小又酸,附近也沒有就餐和休閒的地方。之前宣傳的親子活動,就是喂喂小兔,環境差且數量極少,真實體驗與宣傳口徑大相徑庭。”她&&,自己心目中的採摘游不單單只有採摘本身,還需包含親子互動、科普研學、農耕體驗等,能夠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結交新朋友。

  原因

  門檻低、同質化嚴重

  火爆的市場背後,自然存在着經營水平的高低差異,甚至不乏“賺快錢者”。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投資者看中商機,蜂擁進入這個市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採摘游體驗的良莠不齊。

  另一個影響體驗感的原因是同質化嚴重。比如説,3月以草莓為主,4月以櫻桃為主,到了5月就是以藍莓為主,每一處農家樂的項目都差不多,自然造成了審美疲勞。在渝北區興隆鎮五通廟村,一條公路沿線有十幾家採摘草莓的農場,雖然大家的生意都還不錯,但也存在着同質化傾向。為此,各家暗自較勁,紛紛推出更有特色的體驗項目。

  在渝北區玉峰山從事鮮果採摘業的葡萄種植基地負責人歐東升告訴&&,“採摘經濟”有一個致命缺陷,水果季節性較強,一般採摘活動的周期比較短。當季果子採摘完後,果園就會出現“果盡人散”的情況。

  而在西彭鎮經營草莓種植園的湯玉明則&&,不少採摘園僅停留在採摘、觀光等低層次開發上,難以形成特色産品,加上食宿等配套不健全,也容易讓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對策

  從種植技術到營造體驗感

  競爭激烈,如何脫穎而出?

  一種辦法是在種植技術方面下功夫,通過“混搭”種植,延長採摘時間,增強體驗感。比如,近日我市大多數區縣的柑橘採摘已接近尾聲,但九龍坡區西彭鎮真武宮村“橙裏城外”莊園裏,游客依然絡繹不絕。原來,該莊園通過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種的搭配,延長了柑橘採摘的期限,一年有10個月可採摘柑橘,打出一張“錯峰牌”。一些採摘游基地也通過栽種不同果樹來延續“生命力”,如奉節縣鶴峰鄉蓮花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栽種李子、桃子、草莓、油橄欖等各類水果,豐富的採摘品類和周期,保證了採摘游的持續熱度。

  另一種辦法是豐富消費體驗。目前,游客在湯玉明經營的採摘園除了可採摘鮮果外,還能學習如何製作果醬條。

  北碚靜觀鎮“山裏院”楊梅基地負責人譚彬介紹,他們從單純的種果到實現與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深度融合,初步建成2座民俗酒店,1座生態魚池,1000多畝枇杷、桃子、李子、葡萄、楊梅果蔬樂園,以及萬米健身步道和兒童游樂場所。通過這些措施,他們將果園變成了公園,有效解決了“採摘游”産業鏈單一、季節性瓶頸、産品種類少、游客停留時間短等問題。

  針對採摘游同質化問題,重慶社科院《改革》雜誌社副總編輯丁忠兵認為,純採摘形式,發展空間和時間都有限,而且其可重復性、可複製性較強。因此為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可以配合當地文化、風貌或者其他人文活動等因素,擬定個性主題。比如推出農具展覽,傳統糕點製作等活動,還可推出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多樣化主題式的採摘園,不僅能推動消費力度,而且顧客在享受採摘鮮果的同時,不用走出採摘園便能體驗各類消費模式,顯現出一種個性化的“採摘經濟”效益。

  此外,採摘游還須向精品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要比拼果蔬的質量、口感,還要拼服務,減少因質量差、服務不到位而造成“一次性”消費。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