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重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城市“顏值”“氣質”更出眾。圖為航拍重慶中心城區。(本報資料照片) 特約攝影 王正坤/視覺重慶

九龍坡區二郎快速充電站,車主使用充電樁為車輛充電。(本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實習生 董玉成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按照發展藍圖,抓好“十項行動”。《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項行動”中,第六項是實施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

  這一行動要求,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的重要舉措。到2027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在338天左右,長江幹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全國領先,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階段性目標,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提升,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牢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加快建設。

  這一目標和相關任務如何細化落實、分步完成?如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近日,記者採訪了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

  市發改委

  穩步實施川渝兩地碳達峰碳中和十項聯合行動

  3月23日至25日,九龍坡區作為重慶氫能産業發展重要的空間承載,與成都市新都區召開了“新龍”氫能産業企業工作座談會。兩地發改委(局)、經信委(局)以及博世、慶鈴、厚普、勢加透博等10余家氫能龍頭企業圍繞“成渝氫走廊”建設、“新龍”氫能産業協同主題,就“新龍”氫能産業現狀、區域協作、強鏈補鏈、科技創新、産業集聚、發展配套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並對企業關心的氫源供給、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政策落地、應用場景打造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川渝兩地將攜手打造互聯互通的氫能經濟網絡,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重慶將穩步實施好成渝兩地碳達峰碳中和十項聯合行動。”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為抓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我們將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與碳達峰實施方案重點任務落實,穩步實施好成渝兩地碳達峰碳中和十項聯合行動,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壓實責任分工。”該負責人介紹,重慶將統籌推進能源、工業、交通運輸等6個重點領域實施方案,科技創新、統計核算、生態碳匯等N個支撐保障方案和各區縣碳達峰實施方案的制定印發實施,完善“1+2+6+N”政策體係。

  同時,重慶將推動落實碳排放統計核算相關制度規范,進一步夯實碳排放統計基礎,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有序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向。在此基礎上,重慶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區縣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強化調查研究和形勢分析,加強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行動的協調、調度和督促。

  進一步加大節能降碳力度

  “重慶嚴格執行《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準和基準水準》,要求擬建、在建項目對照能效標桿水準建設實施,有序推動能效基準水準以下項目限期改造升級。”該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重慶依法依規做好節能監察,聚焦工業、公共機構、商務商貿、數據中心等領域開展節能監察,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執行情況專項監察。

  同時,重慶完善能源消費總量指標確定方式。各區縣根據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目標和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確定年度能源消費總量目標,經濟增速超過預期目標的區縣可相應調整能源消費總量目標。

  “重慶還將進一步落實好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國家重大項目能耗單列等政策,推動綠色電力跨省交易。”該負責人表示,重慶優化完善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機制,支援高能效項目優先用能,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合理用能。加強節能監督管理,加快能耗管理係統建設運作,做好能耗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

  加快推進經濟綠色轉型

  該負責人介紹,重慶加強廢紙、廢塑膠、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廢舊電池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快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基地建設。

  與此同時,重慶持續推動44個園區迴圈化改造,推進既有産業園區和産業集群迴圈化改造,推動企業迴圈式生産和産業迴圈式組合,搭建能源互濟、資源共用、廢物協同處置的公共服務共用平臺,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迴圈利用、工業余壓余熱和廢氣廢液廢渣資源綜合利用,推廣集中供氣供熱。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宗固廢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工業副産石膏、建築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大宗固廢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支援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市生態環境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

  今年2月,川渝共同發布了川渝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藍皮書暨十大典型案例。近年來,川渝兩地在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方面積極共建專家庫,共認鑒定人資質,共研鑒定課題,共育鑒定人隊伍,共用鑒定資訊資源、共宣鑒定知識等,以高品質司法鑒定助力川渝兩地生態共建環境共保。

  “到2025年以及遠景2035年,川渝兩地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行業實力、發展活力、區域影響力顯著提升。”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生態環境係統將認真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努力推動重慶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加強成渝地區生態環境管理協同、措施協同、政策協同、能力協同,努力讓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共商環境管理

  著力打造生態環保協作樣板

  3月21日,在2023年川渝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第一次會議上,川渝共同簽發了《川渝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強化聯合檢查、推進標準統一、強化污染應對和強化聯合執法,深入推進川渝兩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著力提升區域協作能力。

  “我們加快地方標準統一,聯合制定生態環境標準編制技術規范,共同推進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養殖廢水排放等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編制。”該負責人介紹,川渝加強跨界重大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會商,聯合開展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事中事後監管,推進川渝高竹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試點。

  在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網銜接融合方面,川渝建設了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綜合展示平臺,共用水、大氣等環境品質數據。同時,深化司法協作,加強交界水域禁捕聯合執法監管,協同防范和嚴厲打擊非法捕撈、非法銷售違法犯罪行為,兩地之間加強生態環保聯動督察,聯合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檢查、應急演練和隱患排查整治,共同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基地,持續提升區域環境應急處置能力。

  共抓生態保護

  持續提升區域生態係統品質

  江津中壩島是長江入渝第一站,地處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周邊水域棲息著長江鱘、胭脂魚等14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魚類。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總長1162.61公里,總面積為33174.213公頃,涉及貴州、雲南、四川、重慶三省一市。

  按照重慶五中院、四川瀘州中院、江津法院、合江法院簽署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框架協議,各方約定聯合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加強生態環境司法協作力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川渝兩地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統一重要生態空間和重要生態係統保護要求,共同確定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該負責人介紹,川渝還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毗鄰地區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定川渝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共同推進嘉陵江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實施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在此基礎上,重慶將持續深化“林長制”,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兩岸青山·千裏林帶”100萬畝以上。到2025年,重慶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57%,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于1.92萬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4.9%。

  共治跨界污染

  助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新盛河幹流發源于梁平區龍門鎮沙井村,匯合文化河等3條支流後,在新盛鎮聯盟村流入開江。因流域內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新盛河水質一度惡化。

  川渝在全國首創生態環保跨界聯動督察機制,將新盛河作為聯動督察試點流域,聯合排查、核查流域內生活、工業、農業等污染問題,形成“19+15”問題清單,並移交屬地政府,按屬地屬事和標本兼治的原則,實施協同整治。

  如今,新盛河出境斷面聯盟橋水質已穩定達到Ⅲ類,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川渝深化跨界水體協同保護,深入推進‘聯合河長制’,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河,推進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一體化治理。”該負責人説,川渝還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一體聯動,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到2025年,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重慶7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7.3%,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在338天左右。

  共推綠色發展

  全面探索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截至目前,重慶市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以下簡稱“碳惠通平臺”)累計完成碳排放交易323萬余噸,交易金額7785萬余元,平臺個人端注冊人數超過80萬人,已搭建渝快辦、重慶人社等綠色低碳應用場景10個。

  “碳惠通平臺是全國首個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為一體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該負責人介紹,重慶優化運作碳惠通平臺,深入開展兩江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指導南川等4個區縣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重慶實踐,推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接下來,重慶將持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聯動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推進天然氣(頁岩氣)千億立方米級産能基地和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建設,創建清潔能源高品質發展示范區,同時加快建設重慶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帶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大步邁進。

  到2025年,重慶單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陳維燈)

編輯: 朱俊潔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8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