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西部(重慶)科學城,鳳棲湖畔的金鳳實驗室。首席記者 龍帆 見習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按照發展藍圖,抓好“十項行動”。《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項行動”中,第四項是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

  行動要求,到2027年,建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級躍升,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爭産生3項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成果,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總量分別達到1.27萬家和8.6萬家,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這一目標和相關任務將如何細化落實、分步完成?如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3月30日,記者採訪了市科技局、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

  市科技局

  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性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迎來了首批團隊入駐,他們來自重慶汽車軟體創新研究&&兩大主體——重慶中科汽車軟體創新中心(下稱“創新中心”)和國科礎石(重慶)軟體有限公司(下稱“國科礎石”),人員規模近200人,其中研發人員超過80%。

  目前,創新中心和國科礎石科研團隊正在加快技術研究和産品落地實施,為我國汽車操作系統、中間件及開發工具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更好地服務於我國汽車軟體産業發展。

  從“夯基壘&”邁向“提質升級”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近年來,全市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從“夯基壘&”邁向“提質升級”的新階段。

  其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核心承載區加快建設,集聚各類研發&&964家,成為全市科技創新主引擎。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國家科創&&加快落地,超瞬態實驗裝置、中國複眼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速建設,兩院院士、國家“傑青”、國家“優青”等高層次人才不斷集聚,為科創中心建設積蓄了發展潛力。

  “隨之而來的是産業創新水平得到新提升。”該負責人稱,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重大(重點)專項等研發項目1000余項,取得了汽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等重大成果,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高水平研發&&19個,整合汽車産業鏈創新鏈3500多家企業,推動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提速建設。

  川渝科技合作實現新拓展

  既要練內功,也要抓協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川渝兩地科技部門聚焦增強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着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形成了區域科技創新&&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推動川渝科技合作實現新拓展。

  比如,為進一步推動實驗室建設走深走實,2022年年底,兩地科技部門合作起草了《關於推動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實施意見》,圍繞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主攻方向,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大健康、節能環保和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加快川渝兩地實驗室體系建設,以産業應用為導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解決産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難題。

  目前,川渝兩地已成立高校、高新區、産業園區、創新基地等聯盟40余個,共建(省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9個,聯合實施研發項目110項,共享科研儀器設備1.2萬台(套)。在促成毗鄰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同時,雙方推動國際合作進展明顯。

  從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站在新的起點上,着眼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性進展,我們將從四個方面持續發力,力爭今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35%左右,科技型企業超過4.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000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

  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比如,提質發展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和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着力構建“原始創新—産業協同—産業落地”的創新體系;推進建設“一區一&&”,加快形成“一區一特色”。

  加快增強産業競爭優勢。比如,組織實施汽車核心軟體、人工智能、高端器件與芯片、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重大(重點)專項,以科技創新賦能産業發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加快擴大科技交流合作。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深入推進川渝協同創新,着力推動“萬達開”協同創新示範區建設。

  加快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比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構建産學研協同新機制。

  西部(重慶)科學城

  以高能級科創&&為抓手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西部科學城承載着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夢想。”重慶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鄧敏軍&&,作為重慶科技創新的主&&,當前,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在以推動高能級科創&&建設為主抓手,積極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助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

  累計引育省部級以上創新&&327個

  坐落於鳳棲湖畔的金鳳實驗室,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的頭號工程,被確定為重慶實驗室的“新樣板”、國家實驗室的“生力軍”,舉全市之力高標準、高起點打造。

  儘管正式揭牌運行還不到一年時間,但金鳳實驗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診斷作為核心任務,已在&&建設、人才集聚、成果轉化、開放合作等諸多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卞修武、段樹民、趙宇亮、董晨等院士領銜的20個科研團隊努力下,取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比如研發的“病理取材目標檢測系統”“綜合智慧醫療(病理)應用&&”獲得2022昇騰AI創新大賽重慶賽區決賽金獎。

  日前,第十一屆棒棰島腫瘤前沿論壇在渝舉行,借助這一國內腫瘤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論壇,更多院士專家走進金鳳實驗室參觀考察、深入了解,對於入駐實驗室表現出濃厚興趣。

  “金鳳實驗室是西部(重慶)科學城構建高端實驗室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級的一個縮影。”鄧敏軍介紹,除此之外,科學城正加快建設工業軟體雲創實驗室、智能網聯汽車實驗室,並推動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等8家單位成功獲批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目前,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累計引育省部級以上創新&&327個。

  專班推進、滾動實施校地院地合作項目44個

  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是行動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按照要求,西部(重慶)科學城將圍繞“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總體目標,高水平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推動大學城與科學城融合發展,推動“一核五區”一體化協同發展。

  “事實上,自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以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推動校地合作,把大學城智力優勢轉化為科學城高質量發展優勢。”鄧敏軍&&。

  一方面是強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盤”作用,另一方面是積極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2020年以來,除了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14所在渝高校,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國字號”院所、“央字頭”企業也紛紛落地,推動引進培育和建設大科學裝置、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和研發機構,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學城轉移轉化和産業化,打造校地協同創新創業生態圈。

  “通過專班推進、滾動實施,我們已累計實施校地院地合作項目44個,累計轉化科研成果221項,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約3.207億元。”鄧敏軍介紹,比如,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突破數值計算通用軟體等關鍵核心技術,上海交大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成功合成全新骨架實體新分子,重慶汽車軟體創新研究&&汽車軟體基礎操作系統“礎光linux”已經開源發布。

  加快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為貫徹落實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加快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鄧敏軍&&,下一步,西部(重慶)科學城將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緊扣科學城和大學城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兩條主線,以持續打造高能級科創&&為根本切入點,主動謀劃、積極作為,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階、實現新超越。

  在聚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科學城將提速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超高流強穩態氘氚中子源科學裝置、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

  在全力構建高端實驗室體系方面,高水平建設金鳳實驗室,推進廣州實驗室、張江實驗室重慶基地落地,啟動建設工業軟體雲創實驗室、智能網聯汽車實驗室。

  在持續引進高能級創新&&方面,推動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上海交大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已投用&&産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瞄準“國字頭”“中字頭”優質科研單元、引進國家級創新團隊,力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出進度、出形象、出成效。

  兩江新區

  到2027年初步建成有全國影響力的“核心承載區”

  3月30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兩江新區獲悉,日前,為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的決策部署,《兩江新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其中包括“加快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專項行動”,並提出了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的目標。

  具體來説,到2027年,兩江新區創新創業生態明顯優化,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5%,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數量達到100家,引進培育100家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400家和8000家以上,高層次人才數量達到800人,市級及以上研發&&達到500家。

  大力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

  3月24日,重慶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兩江協同創新區融合創新中心舉行。截至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新型研發機構累計達50家左右,科研人員超過3500人。

  記者了解到,兩江新區將大力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堅定不移走“科創+産業”發展道路,瞄準重點産業創新需求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不斷推動協同創新、産業創新、應用創新,加快打造全市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設明月湖孵化加速器、雲上山麓科創基地等創新空間和明月湖創新孵化社區。

  另一方面,兩江新區將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結登峰行動計劃,梯次培育優質創新型企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加快建設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推動明月湖科創基金改革轉型,適度擴大基金規模、簡化審批程序,發揮明月湖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特色。

  大力推動産業創新

  近年來,兩江新區持續加強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集聚數十家企業及高校院所組建了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為代表的一批産業創新聯合體,暢通“政、産、學、研、用”融合創新體系,助推汽車、工業互聯網等産業發展。

  接下來,兩江新區將推動政策資金向産業集聚、研發資源向企業聚焦,梳理形成産業技術需求和研發能力供給“兩張清單”,啟動實施10個以上産業創新聯合體攻關項目。

  同時,兩江新區將落實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提升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通過實施研發費用補貼、重大研發專項、支持建設研發&&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申報國家和市級科技專項,以國、市、區聯動方式支持實施企業主導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

  在技術服務方面,兩江新區將大力引進知名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建立職業技術經理人培訓基地,對技術經理人跟投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市場化激勵機制。

  大力推進重大創新&&建設

  2022年12月29日,位於兩江新區的超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中國複眼”一期項目正式開機。它可用於監測外太空小行星運行態勢,為人類空間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下一步,按照“推進建設一批、預研探索一批”的思路,兩江新區將推動“中國複眼”項目、積聲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圍繞先進儲能領域技術和産業化需求,高標準組建明月湖實驗室,布局一批國家及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做優做強市級重點實驗室。

  同時,兩江新區還將強化基金支持力度,完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風險投資基金體系,強化對初創期項目的股權投資支持力度。大力招引一批優質市場化、社會化創業投資機構,引導帶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共同推動科創企業培育發展。建設協同創新智慧科創&&,構建一站式線上、線下服務&&。

編輯: 劉磊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