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彭水阿依河社區78家微企吃上旅游飯

  3月26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春雨霏霏。

  社區辦公室裏,62家微型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參加社區組織的服務技能提升培訓。

  “今天參加培訓的主要是農家樂、採摘園的業主,下一步我們還要對防水袋、豆干、竹編等加工廠的業主進行培訓。”西南政法大學派駐阿依河社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唐潛寧介紹,阿依河社區目前已培育各類微型企業78家,“培訓內容主要有食品安全及相關法律法規、公共禮儀、餐飲服務技能等。”

  距彭水縣城20余公里的阿依河社區,轄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也並無交通優勢,卻為何能培育起數量眾多的微型企業?

  依託阿依河景區

  發展特色餐飲和民宿産業

  過段時間,國家5A級景區阿依河將進入旅游旺季,與之毗鄰的阿依河社區也將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一段日子。

  社區辦公室對面,川陜山莊的經營者謝文琼正忙着為幾位游客準備午餐。

  “春節人多,然後就是4到10月份,其他時間零零散散也有些客人。”謝文琼是阿依河社區較早開設農家樂的居民之一。幾年前,謝文琼結束了在新疆10餘年的務工生活,回到阿依河社區開起農家樂,“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年有30多萬元的收入。”

  如今,依託阿依河景區,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將自家房舍改建成了農家樂、民宿,吃上了旅游飯。

  “農家樂和民宿類型的微型企業有54家,大部分生意都不錯。”謝文琼還有一個身份——阿依河小微企業協會副會長,“忙的時候,家家都要請工人,我自己每天就要請4個人,一年人工費要開支4萬多元。”

  村民彭國蓮一直在川陜山莊務工,“一般就做旺季6個月,能有萬多塊錢。”

  42歲的社區居民陳維素開設了鄉村人家農家樂,一家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全年都有客,一年收入15萬元左右,比兩口子在外打工強。”

  阿依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庹真平説,近年來,依託阿依河景區,社區的農家特色餐飲和民宿産業蓬勃發展,許多居民都吃上了旅游飯。

  和景區“搶”游客

  打造採摘園促農旅融合發展

  不過,阿依河社區的居民並不滿足於僅僅為游客提供餐飲和住宿。

  “我們想和阿依河景區‘搶’游客。”庹真平介紹,旅游旺季時,平均每天經過社區到景區的游客有4000多人。

  如何將社區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的休閒旅游目的地,留住游客?

  結合石漠化治理種植的枇杷樹,阿依河社區找到了發展方向。

  “社區有200多畝枇杷,很多游客在農家樂吃飯後,喜歡去摘枇杷。”在唐潛寧的建議下,社區鼓勵居民發展家庭農場經濟,打造枇杷採摘園,增添游客耍事,增加居民收入。

  一經點撥,居民都開了竅。隨後,葡萄採摘園、草莓採摘園、楊梅採摘園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留在社區游玩。

  “1月到4月有草莓,5月到7月有枇杷、楊梅,7月下旬到10月有葡萄……”殷天琴的勃希採摘園地處阿依河社區岩頭壩,幾乎一年四季都能為游客提供採摘游玩服務,“一年收入有100多萬元,務工費支出有40多萬元。”

  在勃希採摘園一側,阿依田園的數字農業大棚可以通過實時採集溫室內溫度、土壤溫度、光照、葉面濕度等環境參數,自動開啟或者關閉相應設備。

  在這個科技感十足的數字農業大棚裏,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會培植羊肚菌,並對游客開放採摘體驗。羊肚菌過季後,數字農業大棚還會發展具有觀賞性的蔬果或者農業研學項目,深受游客喜愛。

  從游客需求入手

  發展小微加工企業促居民增收

  勃希採摘園一側,王江林正忙着將10余卷一人多高、直徑近20厘米的聚乙烯材料碼放整齊。

  “旅游旺季就要到了,這些材料是用來生産防水袋的。”自2009年5月阿依河景區正式對外接待游客開始,王江林就從中嗅到了商機,“進去耍的一般都要帶個防水袋,放手機、鑰匙等隨身物品。”

  一開始,王江林進貨銷售,“倒一道手,賺個差價。”

  社區裏銷售防水袋的商家越來越多,王江林又有了新想法,“大家都是從外頭進貨,為什麼我不自己生産?”

  於是,王江林到東莞學習了防水袋製作技藝,又購置了設備開始自己生産防水袋,並批發銷售給社區裏從事旅游用品銷售的商鋪。

  “現在社區裏銷售的防水袋全都是我生産的,一年有兩萬多個,平均每個批發價約18元。”除了生産防水袋,王江林還購置了洗衣粉生産設備,為一些企業代工生産洗衣粉。

  “社區裏還有豆干、竹編等加工廠,産品都很受游客歡迎。”庹真平介紹,社區集體經濟還結合石漠化治理髮展了1200多畝花椒,並新建了700余平方米的花椒烘烤房、容量50噸的冷凍庫1個,購置花椒烘乾電加熱主機4&,基本滿足花椒冷藏、烘乾需求,預計今年將實現産值480萬元。

編輯: 朱俊潔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8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