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濱路“彩虹集市”上,前來消費的市民數量眾多。聚焦創業創新擴增量,重慶市着力培育夜市經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本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實習生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學生在上面點實訓課。重慶將着力探索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大力培養技能人才。(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九濱路上,市民在人行道休閒散步。近年來,九龍坡區對一批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實施“暢通、安全、舒適、美化”工程,大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環境。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主持人:
本報記者 李珩 黃喬 雲鈺
嘉賓:
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 黎勇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 黃政
市衞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 黃明會
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以下簡稱“推進大會”)提出,要“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施惠民暖心優服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就業增收,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實現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
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歸根到底是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2月4日,本報邀請相關市級部門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看看他們如何謀劃推進相關工作。
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未來五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
更高質量就業,才能帶來更高品質生活。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黎勇&&,按照推進大會要求,重慶人社部門將從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三個維度來落實。未來五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
一是聚焦政策導向穩存量。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加強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産業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突出就業促進作用。建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政策體系,適時調整優化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突出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支持。深化川渝合作、魯渝勞務協作,推進以工代賑項目,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拓展縣域就業容量。
二是聚焦創業創新擴增量。實施“渝創渝新”創業扶持工程,打造高質量創業載體,舉辦高水平創業創新大賽,培育“夜市經濟”,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持,每年扶持創業項目2萬個以上,培育就業增長點。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建設零工市場和“暖心驛站”,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拓展就業新空間。
三是聚焦智慧就業提質量。深化智慧就業服務機制改革,迭代升級“一庫四聯盟”提質增效,匯集“公共+市場”數據,構建“就業大腦+智慧就業”體系,精準提供就業服務和用工保障,智能預警失業風險;持續培育壯大勞務經紀人、就業創業導師隊伍,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分類幫扶重點群體就業,兜牢困難群體就業底線;強化人力資本聯盟作用,構建人力資本發展先導區,促進人力資源高效匹配。
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在實現‘六個大幅躍升’的目標任務中,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的重要舉措,而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又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黃政説,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重慶職業教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成為全市教育領域的一大特色和優勢。下一步,市教委將把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納入“2023年牽一髮而動全身重大改革項目”,着力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爭當西部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一是在全面、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國家決策部署中取得新成效。以深化産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促進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經濟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與區域布局,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提供堅實人才和技能支撐。
二是在堅持立德樹人、德技並修人才培養中展現新氣象。推動全市職業院校全面落實“一把手”工程,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三是在推進部市共建技能型社會建設進程中作出新貢獻。以打造區域産教聯合體和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為抓手,健全教育鏈、産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新機制,形成重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大力培養重慶發展需要的智能人才和技能人才。
四是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職業教育需求中賦予新感受。全面改善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深化評價機制改革,滿足家長學生對更高層次和更高質量的教育和就業期待,讓全社會切實感受到職業教育“大有作為”。
五是在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版圖中爭創重慶新地位。實施職業教育本科促進計劃、“雙高”“雙優”領航計劃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工程,有力推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開放型區域産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建設。
建好“成渝衞生健康圈”,讓群眾有更多健康獲得感
市衞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黃明會&&,全市衞生健康系統將緊緊圍繞“機制一體化、平台暢通化、事項精準化、服務貼心化、區域協同化”五項目標,協同治理、共建共享,建設“成渝衞生健康圈”,助力打造成渝高品質生活新樣板,讓兩地群眾有更多健康獲得感。
“一方面要加快提升醫療衞生服務能力。”黃明會説,醫療服務方面,突出雙核引領帶動作用,統籌優化優質醫療衞生資源布局,共同爭取國家職業病醫學中心、國家婦産區域醫療中心,持續推進國家兒童區域(西南)醫療中心建設,全面開工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在成渝統一建設標準基礎上,建設10個區縣域醫療衞生次中心。推進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川渝共建中醫藥防治感染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建設。新增30-50個中醫專科建設項目,提升川渝中醫藥服務能力。公共衞生方面,全面落實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完善重要醫療物資和藥品試劑互濟互助機制,探索以“互聯網+”等方式開展醫療信息共享和危重病人共治,聯合開展跨地區疫情應急處置。
另一方面,持續提升便民惠民服務能力。打造“無膠片城市”,在18個市級醫療機構及5個試點區縣開展數字醫學影像服務試點,推動成渝影像互認共享。發布“零跑腿”事項清單,力爭今年底行政許可“零跑腿”辦理事項達20%以上。推動成都、廣安等地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納入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範圍。在川渝毗鄰地區開展120信息系統對接試點,統籌川渝跨界120應急救援服務。
同時,將堅持“優中選優、互相靠攏”原則,加快研究和修訂兩地行業政策,推進政策一體化,打破政策壁壘;爭取國家&&成渝地區衞生健康一體化發展規劃。
數讀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
就業
未來五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00萬人
每年扶持創業項目2萬個以上,培育就業增長點
衞生健康
突出雙核引領帶動作用,持續推進國家兒童區域(西南)醫療中心建設
全面開工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
在成渝統一建設標準基礎上,建設10個區縣域醫療衞生次中心
教育
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抓好5個方面工作,爭當西部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資料來源: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衛健委)
專家解讀>>>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西南財大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
生活品質能級躍升 “均衡性”尤為要緊
實施“一號工程”成效如何,最終要體現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域百姓生活品質能級的大幅躍升上。這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結果。
不管是提升城市能級、基礎設施能級、産業能級、改革開放能級、生態環境保護能級,還是把重慶打造成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態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其最終目標都是要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老百姓的認同。
目前,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經濟規模最大、開放程度最高、産業能級最強的區域,城市建設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也處於全國前列。
但與此同時,需要清醒地看到,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圈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部分地區還存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不足、利用率不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和社會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尤其是,醫療、教育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中於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軟硬體不協調、服務水平差異較大……這種“不均衡”,對整個經濟圈生活品質能級造成較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説,實現生活品質能級的大幅躍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工程,需要全面、全方位、多維度去謀劃與推動——
要夯實生活品質提升的“根基”。沒有城市能級的提升,提升生活品質能級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通過提升基礎設施能級、改革開放能級、生態環境保護能級,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升教育、醫療、生活等公共服務的均衡化發展水平。同時,要以數字化提升治理能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域治理體系數字化重塑,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提升生活品質才更有底氣。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在提升産能能級中釋放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創新創業和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讓大家把生活過得更加有滋有味,進而推動城市生活品質能級的整體提升。
要精益求精辦好民生實事。生活品質能級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基本的民生實事的支撐。要聚焦百姓衣食住行,按時序穩步推進生活品質能級提升計劃,努力使市民居住更加舒心、社區生活更加舒服、品質生活更加舒暢、生活消費更加舒享;通過推進職住平衡、夯實基礎建設、提高公交效能、優化交通治理、實施政策引導和營造通勤場景行動,力求為市民提供多元便捷的出行選擇、實現快捷高效的通勤效率和舒適便利的通勤體驗,更好地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重慶日報記者 程正龍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