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400億+ 這碗重慶小面還能做多大?

渝中區解放東路某麵館,老板正在為顧客煮面。

大渡口區井谷元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們正在制作訂單小面。

  一碗重慶小面,煮進山城千滋百味,飄出歲月煙火氣。

  許多重慶人的一天,從一碗小面開始。一碗麻辣鮮香、熱氣騰騰的小面,滿足了千萬食客的胃,喚醒了這座城市的魂。而對于那些旅居外地的重慶人來説,這碗面牽動著鄉愁。

  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慶小面所盡之力,或許超出你的想像:目前,重慶小面在全國有門店30多萬家,僅重慶就有8.4萬家;重慶市場上,日均銷售1280萬碗,年産值400多億元,從業人員約50萬人;每賣1億元小面,直接拉動辣椒銷售400噸、花椒50噸、菜籽油1800噸、榨菜50噸……重慶小面這張消費名片,分量絕不小。

  然而,與同類型的蘭州拉麵、柳州螺螄粉等相比,重慶小面的産業化之路走得還不夠遠,含金量挖掘還不夠深,價值鏈延展還不夠長。

  怎麼辦?咋就從今年10月14日“世界標準化日”出臺的“重慶小面新標準”説起。

  文化傳承牌

  對廣大重慶“面娃”(麵條資深粉絲)和外地食客來説,《重慶小面生産技術規范》這個“新標”的最大變化,是刷新了重慶小面的定義:

  重慶小面不再局限于素面,而是帶有“澆頭”(如豌豆、雜醬、牛肉、紅燒肥腸、酸菜肉絲等)的重慶面食。

  “這下好了,重慶小面的價值一下子就提起來了。”不少“面娃”在朋友圈奔相走告。

  而此前,重慶還發布了《重慶小面門店經營服務規范》《重慶小面生産技術規范》,在小面經營、服務、連鎖化等方面制定了規則,其立足點是擦亮重慶小面美食名片、推動國際美食名城建設,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助力。

  重慶小面工業化促進會會長傅勇認為,要把重慶小面的價值拓展開來,不僅要從工業化的要求注重標準化,還得用足用好文化大IP。

  近來,大渡口區提出要把小面打造成百億級産業,並建起“小面博物館”。據考證,重慶小面已有400余年歷史——

  早年間,重慶小面靠一個“走”字而起,小販挑一副竹子扁擔,一邊是碳爐,一邊是麵條和作料,走街串巷、行走江湖。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有了雛形。

  “坐攤”起于民國時期。小販在街頭巷尾支起一個個小面攤,食客們匯聚于此,一邊吃面,一邊聊家國天下、家長裏短。

  這種“坐攤”至今尚存(重慶以“攤攤面”為名的,不在少數)。但更多的,還是麵館。

  但不管是“攤”還是“館”,重慶小面與火鍋,始終是這座現代化大都市最有煙火氣的所在。

  “幾百年來,重慶小面與這座城市相生相融,積蓄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傅勇為這種“深度融合”總結出樸實、包容、豪爽三大特性——

  樸實為先。重慶小面最接地氣,以鹼面為主,搭配時令葉子菜,素面幾元錢,加上牛肉、肥腸、雜醬等澆頭也以十幾元到二十幾元為主,分量足、用料實、價格親民,不僅吃得飽,還吃得酣暢,實在是物美價廉的不二之選。

  豪爽為魂。重慶小面最大的特徵是味道“重”,油辣子海椒、花椒、大蒜、老姜、碎鹹菜、芝麻、碎花生……可概括為一麻、二鹹、三鮮、四辣、八香。可以説,從興起之日起,重慶小面的味道就與重慶人豪爽耿直的性格一脈相承。

  包容為底。重慶小面,即便是一碗素面,也“千碗千面”。幹溜、寬湯、帶青、免青、紅湯、清湯、提黃、白提……一碗小面,卻大有講究。這與重慶的長江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等多種文化大融合有關,與重慶極具包容度的城市基因有關。

  傅勇説,重慶小面是重慶獨特的城市文化符號之一,挖掘歷史文化價值、打好文化傳承這張牌,可以增強市民、外地遊客與重慶小面的情感連接和價值認同,從而助力重慶小面再上一個新臺階。

  産業拓展牌

  重慶小面在本地市場的年消費總額超過400億元。但站在産業化的角度看,光做餐飲業,還不夠。

  以“雲陽面工”為代表,重慶小面開辟了一條工業化途徑——面類加工。“雲陽面工”已形成一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字招牌,從業人員23萬人、面類加工企業5.6萬家,年産值600多億元、勞務收入約200億元。今年9月,雲陽舉辦第二屆中國(重慶)小面文化節,簽約11個項目,金額3.55億元。

  數據顯示,重慶的面類加工企業覆蓋全國城市300余家,年産值達1000億元。

  同時,重慶小面産業鏈還在延展:在忠縣,重慶金沙河面業公司布局了年加工小麥100萬噸、生産挂面35萬噸、生産飲用水35萬噸的大項目,已正式投産;涪陵榨菜、石柱辣椒、江津花椒等特色農産品也都搭上小面産業的快車,規模不斷擴大。

  這還不夠。大渡口區招商投資促進局招商服務中心主任彭仲明認為,重慶小面不僅是剛需産品,而且地域IP大,再加之重慶文旅市場的放大效應,專家預計“重慶小面”背後的市場藍海超千億元。

  怎麼做?彭仲明建議在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方面加大力度。

  事實上,重慶小面不僅在消費市場發力,今年3月,《加快推動重慶小面工業化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小面産業力爭在工業化賽道再上臺階。作為面臨産業轉型升級的大渡口區,瞄準重慶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消費品工業高品質發展的契機,將重慶小面納入全區5個百億級産業集群之一進行重點培育。

  為此,大渡口開啟了小面産業工業化發展的進階之路——

  完善工業化生産標準。在重慶小面新標準的基礎上,大渡口盯住的是工業化生産標準。目前,《重慶小面食品安全標準》地方標準正在擬定草案。隨後,還將制定《重慶小面生産許可審查細則》。

  打造規模化生産基地。大渡口規劃建設重慶小面産業園,位于建橋工業園、規劃用地200畝,包括中央工廠、倉儲中心、供應鏈中心等,預計明年6月可竣工投産。

  全産業鏈招商。原材料供應、生産、包裝、銷售、配送乃至研發設計,目前,重慶市小面産業園已匯聚一批上中下遊企業,現已有30余家企業入駐,包括辣來主義、金牌幹溜等線上商家,秦雲老太婆攤攤面、呼啦麵館等線下連鎖企業,井谷園、道友食品等原材料供應商,龍肥腸、味之海等澆頭供應商,並開展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制造。

  品牌行銷牌

  前些年,從麵條、作料到澆頭,不少外地餐飲企業提供的産品與真正的重慶小面相去甚遠,嚴重影響了重慶小面的口碑。

  如何在新的消費形勢下,重塑重慶小面的品牌影響力、拓展消費新渠道——

  塑造公共區域品牌。當前,大渡口正在申請“重慶小面”地理標誌商標。以後,消費者只要認準“重慶小面重慶造”區域公共品牌商標,就能買到地道的重慶小面。

  孵化多元品牌。依托大渡口完整的産業鏈和較強的代工實力,眾多品牌紛紛涌入這一賽道。既有以呼啦豌雜面、辣來主義、金牌幹溜為代表的重慶非遺文化創新蝶變的“老品牌”,也有從火鍋延伸而來的周君記、從米粥産業跨行的井谷元、從教培行業改道的巴辣幺妹兒等轉型品牌,還有三吉空間、渝把頭等從0到1的新興品牌。

  “預計未來3年內,將孵化數百家重慶小面新銳品牌,培育3-5家産值億級的龍頭企業,增強重慶小面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彭仲明説。

  打通電商渠道。這一點,可從“速食小面”入手,目標消費群以年輕人為主。為此,大渡口建起重慶小面電商産業園,已在天貓平臺建立“重慶小面重慶造”官方旗艦店,在京東慧採平臺建立重慶小面重慶造大宗採購專區,與中國移動在“渝益農”電商平臺建設重慶小面特産館。同時,加速京東、美團、抖音、快手、順豐小當家等國內主流電商平臺對接,開設“重慶小面品牌館”專區。

  截至目前,電商産業園入駐企業實現重慶小面預包裝産品銷售額超過2億元。例如去年3月全面投産的辣來主義,今年預計有望突破8000萬元,一躍成為“重慶小面重慶造”的線上頂流品牌;擁有100余家直營門店的呼啦麵館,也嘗試通過品牌延伸、異業合作等方式,在新零售潮流中尋求增量;秦雲老太婆攤攤面的連鎖麵館已近1000家,也正擬建設其電商基地……

  借力文旅風口。重慶正著力打造成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市場大、前景好。就此,大渡口的想法是將重慶小面打造成“重慶伴手禮”。此外,該區正在金鰲山建設一産以小麥、花椒種植和重慶小面體驗博覽館的農業觀光遊,二産以重慶小面預包裝生産的工業旅遊,三産規劃建設重慶小面商文旅融合體驗基地,籌備重慶小面文化節等,深挖“重慶小面”的品牌價值,彰顯“重慶小面”的獨特魅力。

  據兩江觀察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9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