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老黨員在田間找到“新使命”

  前不久,雲陽縣2022年高素質農民糧油專業縣級培訓班開課。現場,一位白髮蒼蒼、臉色銅黃的學員特別引人注目。

  “他積極得很,每次培訓都沒有落下。”雲陽縣農業科技培訓中心主任彭敏介紹,老人叫劉伯秋,今年73歲。

  近幾年,劉伯秋帶着50多位留守老人耕種了550畝閒置地。今年8月,儘管遭遇極端乾旱天氣,但劉伯秋的流轉地仍然收穫了10萬斤高粱。

  2010年,劉伯秋從雲陽縣文化部門退休。一次,他路過寶坪鎮江南村龔家灣一塊平坦的莊稼地,卻見田里長滿了雜草。雲陽山高谷深,難得有平展的土地,看到閒置的土地,劉伯秋心頭便有了主意——退休後下鄉種地!

  很快,劉伯秋在江南村四組流轉了70畝土地,涉及40家農戶。第二年劉伯秋付給農戶每畝租金100元,第三年開始每畝租金200元。不僅如此,劉伯秋還雇村民種地,每人每天70元。

  劉伯秋這70畝土地集中成片地種上高粱後非常壯觀,當年鎮上就舉辦了寶坪鎮第一屆高粱節。

  於是,附近的村民都願意把土地流轉給劉伯秋。有村民悄悄告訴劉伯秋,這些地塊,有的貧瘠不耐旱,有的低窪積水多。但他不管這些,照單全收。

  現在,劉伯秋流轉的土地達550余畝,涉及農戶269戶。

  今年8月,重慶遭遇了高溫連晴天氣,但讓人意外的是,劉伯秋的流轉地仍收穫高粱10萬餘斤。

  村民們發現,過去高粱長勢不錯的田地幾乎絕收,但那些積水太多的水壩田、潮濕地卻扛住了旱情,實現了穩産、增産。

  為規避高溫天氣帶來的影響,劉伯秋留出了一大部分地塊,提前種植高粱。“一般高粱都是在每年5月,油菜、小麥收割後再播種,但這樣就容易遭遇七八月的高溫天氣。”劉伯秋説,山區天氣陰晴不定,遇到雨水多的年景,貧瘠的坡地不積水,利於莊稼生長;碰上乾旱,田壩水、潮濕田又特別能抗旱。“田塊不限一地、莊稼不限一季、作物不限一例,豐收要算總體賬。”他説。

  “如果沒有乾旱,今年收成還會更好。”劉伯秋説,種莊稼,就是要以地塊、品種的多樣性應對氣候、市場等的不確定性,提高總的糧食産量。

  劉伯秋夫婦都有退休工資,兒女事業有成,老兩口晚年生活富足。當初下鄉種地,憑的就是劉伯秋對農業的熱愛。

  “現在,我找到了一名老黨員的新使命。把留守老人組織起來耕種閒置地,讓他們有事幹,有收入,改善他們的晚年生活,這就是我的新使命。”劉伯秋説。

  村民隔三差五還會給劉伯秋送來豬肉、魚肉、大米、蔬菜、水果等。特別讓他感動的是,前年基地2.8萬斤小麥滯銷,近20戶務工農民便用剛發的工錢買他的小麥。説到這裡,劉伯秋眼睛有些濕潤,“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一起分享勞動成果,一起面對困難。”

  如今,劉伯秋的流轉地每年創收50萬元,其中30萬元用於支付土地流轉租金和農民工工資,剩餘的錢大多用於添置耕作機具。

  “還要種多久的地?”記者問道。看著新翻的莊稼地,劉伯秋堅定地説:“現在惠農政策多、政府支持力度大,鄉村振興正當時,幹到幹不動為止!”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9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