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歷史名村英雄灣村,老宅“活化”新場景!

  小滿時節,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英雄灣村,白墻黛瓦,綠樹成蔭。一棟棟古樸的民居掩映在藍天下——這是利用村民閒置空房建起的鄉村美學生活館,院落周邊大片喇叭花開得正旺,處處洋溢著文藝的氣息。不少遊客感嘆:這才是讓人向往的生活,來了就想住下來不想走了。

圖片

  打造 “所有人向往的生活”

  銅罐驛鎮英雄灣村東望五馬山,南眺長江,地處鎮域中心和萬畝紅橘腹地,此前和大多數農村一樣,村裏年輕人外出打工,兒童老人留守,很多老房子閒置。

  而英雄灣村這個歷史名村,興于明清驛站文化,益于抗戰紅色文化,強于中國工業文化,村裏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圍繞紅色美麗鄉村主題文化,村裏利用閒置民房改造,引入社會資本和非遺文化項目傳承,採用“村民+集體+村投公司”的模式,打造鄉村美學生活體驗場館,延續紅色文化教育,豐富鄉村振興文化內涵。

  “歸來後”的老宅院落保留了年代感,整體空間上得以新生,青磚砌築的陽臺和院落圍墻,木質結構的頂樓鋪設了傳統工藝灰瓦,既保留鄉土記憶,又符合現代的功能需求,置入新的功能。

  走在進村小道上,大黃狗俯臥門前,仍是曾經最熟悉的鄉村模樣,一面老舊的墻上寫著唐朝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裏的詩句: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利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變身為“九鄉十八坊”鄉村美學生活場館。首期更新的區域位于村入門,分為玖盧生活館、味無味小廚、開州南門紅糖、重慶小面坊、三峽秀坊、榮昌夏布坊、九鄉老磨坊、巴人茶學院、梁平木板年畫、農耕文化館、魯班木工坊。其中,玖盧生活館、味無味小廚、三峽繡坊、巴人茶學院、魯班木工坊及幾個民宿院落已經完成。

  項目運營北京中漢教育集團表示,鄉村美學館是英雄灣未來村示范片區核心業態之一,代表大城市近郊旅遊目的地。未來村向美好生活而建,同時配有鄉村會客廳,與村民共建的鄉宿、資産運營中心等。通俗一點,就是:我們所有人向往的生活。

圖片

  重新定義鄉村

  “九鄉十八坊”寄托著英雄灣村鄉村振興的生活美學,用文化和美學重新定義鄉村,在場館建造中,注重文化氛圍的渲染和營造,使鄉村成為既不失鄉愁古韻,又能承載新生活和創業方式的優質空間。

  按照“一屋一特色”理念,保留老屋夯土墻、穿鬥式木架結構的傳統外觀,屋內則按照現代化需求加以改造,設計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也是一種設計方式的探索。

  在魯班木工坊,場地原為普通的農家小院,之前是一個硬化的地壩。兩年前,引入了渝魯合作深度合作項目,院子裏塑有魯班像,門頭上挂著“魯班記憶”四個大字,門邊有對聯“墨鬥尺創善守底線能知進退,橫平豎直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置身場館,與其説是展廳,更像是集木工文化展示、工具榫卯部件制作、手工體驗為一體的小型文創中心。在這裏不僅可以體驗非遺項目傳統榫卯結構、組裝魯班鎖,還可以搭建吊腳樓模型、體驗拋木花。“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尺、鋸、刨等傳統手工工具多被替代,但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應世代相傳,永久傳承。”場館負責人張麗萍説。每逢節假日,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來到這裏,通過木工課程不斷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魯班木工坊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打造了一種全新的研學旅遊業態。

  行走在“九鄉十八坊”場館間,不光是有文化體驗,更有寧靜致遠的鄉村生活氛圍感。

  連接場館的鄉間小徑,放棄了千篇一律的地面硬化處理,因地制宜,有的鋪裝青石板,中間留有縫隙,生長綠植,有的地方做成石子路面,不僅可以滲水,又解決了“雨天一腳泥”的問題。

  在布藝術坊,保留原有水井,取名為思源井,可以自己打水,體驗扎染項目;在巴人茶學院茶藝坊的院壩裏,擺放著川渝地區特有的竹桌椅,不少遊客專程前來打卡,一杯清茶在手,斜靠在竹椅上,看書或發呆,時間似乎在這裏停下腳步。

  在玖盧生活館,粗陶古樸的瓶裏插著從山間採來的野花或是當季的菜花,在巨幅落地窗前看書,還能一覽院中全景,一杯承載著“詩和遠方”的山野咖啡,不是為了“續命”,品的是一份田園間的自在與閒適。

  “味無味”與“隱、閒、膳”

  場館的庭院也是一道風景,空間張弛有境,一院一景,有山野雅趣,也有偶得之樂。

  有的庭院擺放著銅罐和漁船,與“銅罐驛”的傳説呼應,有的庭院保留了一塊原生的南瓜地,藤蔓婀娜呈現春夏秋冬四季風景,南瓜成熟時,院子裏擺出長桌,來一頓豐收宴。

  這裏有的空間賦予了古樸清幽的名稱,穿過被綠植點綴的小徑,便來到了“味無味”。

  這是一處私廚,張麗萍介紹,這裏“味無味”有兩層意思:其一,非常好吃的東西,品出無味,達到平常心的境界;其二,不好吃的東西,品出韻味,達到虔誠而上進的境界。

  院落中雅室為隱、閒、膳。意思分別是:隱,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凈土之上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閒,閒庭信步:于小院休憩,閒看花開花落,庭前雲卷雲舒、篤定從容,信心十足的氣韻;膳,以食為天:取自膳食出産之地,民以食為天。

  有一處花坊名為“弄影”,出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花坊名取其月下弄影,花間搖曳之意境;多少美好片段、幾多青蔥記憶,皆于恍惚中重現。

  院落中還有一棵低矮的石榴樹,樹幹粗壯有力,樹形自然飄逸,是設計師特意跑了幾個花市淘來的,樹下的地面做了抬高處理。

  “在傳統意識形態中,石榴有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的寓意。另外,由于石榴樹開的花顏色十分紅艷,又寓意著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在設計師看來,在院中石榴樹栽種中故意抬高的地勢、精心挑選的如迎客松的樹形,更是營造出遒勁有力,紅紅火火迎賓朋的氛圍。

  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以前,提到英雄灣村,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停留在“橘鄉”。如今,以文化為媒,英雄灣村正成為重慶市九龍坡區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匹黑馬。

  英雄灣村駐村第一書記盧雪説,英雄灣村這幾年的發展之所以能這麼快速,這裏代代相傳的英雄精神、英雄故事、紅色文化,成為村莊發展振興的動力,每年都有數萬人來到英雄灣村旅遊參觀。

  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鄉村文化的興盛亦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鄉村美學館聯手周邊的鄉村振興學院等單位希望打造村裏“文化共同體”的交流平臺。

  在這裏,已經為村民舉辦了多場插花、茶藝等美育活動,“希望村內多一些茶桌或者書法繪畫的藝術空間,提升村子的文化修養。”張麗萍介紹。

  此外,每逢傳統佳節,邀請新老村民們共話佳節、體驗非遺文化、傳遞鄉村新風,激發村民向心力、凝聚力,讓新老村民在活動中、在體驗中暢談未來美好生活,共同為英雄灣村和諧共融謀發展,營造共創共用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

  同時,鄉村美學館打造的研學營地,通過開設重慶小面坊、三峽繡坊、榮昌夏布坊、九鄉老磨坊、巴人茶學院、農耕文化館、魯班木工坊等精品研學課程,鼓勵村民參與到非遺文化傳承中來,共用生活富裕成果。據了解,去年4月正式開放以來,已迎來了幾十萬余名前來訪學的遊客。

  張麗萍介紹,除了村民共融活動、研學交流,這裏以後將不定期舉辦雅集展和藝術家交流活動,努力打造成為一處來英雄灣村的文化交流打卡處。

編輯: 曹妤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5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