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精神衞生中心堅持把人文關懷服務理念貫穿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以“敬業、協作、務實、創新”為院訓,以“依道而行,行穩致遠”為原則,以“成為重慶一流、西部領先的三級精神衞生中心”為願景,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豐富管理內涵和中醫特色的醫院文化。
突出融合發展,築牢人文關懷服務陣地
長壽區精神衞生中心在全市率先組建“六部一基地”,成功創建5A級“渝馨家園”項目並通過驗收,不斷築牢人文關懷服務陣地。
一是打造工療、農療、娛療多元輔助治療&&。組建“六部一基地”(6個輔助性就業部和一個佔地13畝的農療基地),成立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設立送餐工、保潔員、護理員、農場工、閱覽室管理員等輔助性就業崗位64個,打造院內工作坊,幫助多名精神殘疾人實現“就業夢”。結合中醫經絡導養操、球類室外康復運動及手工串珠、繪畫等室內康復活動,針對性診療,助力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二是聯合院外企業開展支持就業。採用“安置—培訓”的方式,協助出院後症狀穩定的精神疾病患者就業,幫助其提升技能和收入,開拓就業機會,增強自信和自我認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三是打造環境優美、適宜康復的活動場所。擴建娛療壩,增植草坪、樹木,建設廊亭,建設荷花池等人文氣息濃厚的就醫環境,讓住院患者身心愉悅。同時,將患者的手工、繪畫、心願卡等作品用作裝飾打造文化長廊、文化角,進一步增添“家”的氛圍,促進患者康復。
突出協同聯動,夯實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中心高度重視精神衞生人才培養,不斷加大精神衞生人才的培養和精神衞生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精衛專業人才規範化培訓和轉崗培訓,進一步提升全區精神衞生領域科研能力,提高精神衞生診療水平。
建立全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聯席會議制度,設置區級、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管理網絡。區級聯席會議由區委政法委、區公安局、區衞生健康委等部門組成,鎮(街道)建立綜合管理小組,村(社區)成立聯合服務管理小組或關愛幫扶小組,合理配置基層精神疾病防治人員,按“一人一小組”模式進行管理。共成立了聯合服務管理小組1095個、關愛幫扶小組3349個。
固定精神科醫生對口幫扶基層單位,每年2次對全區重型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排查評估,每年至少4次對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進行督導檢查,定期對基層精防人員進行服務能力培訓,織密織牢精神衞生“護心網”。
延伸開展“同伴支持項目”,篩選和評估一批恢復良好的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成為“同伴支持”輔導員和同伴。定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小組活動,幫助同伴之間建立起互助的支持網絡。“同伴支持項目”促使醫院和社區聯動,讓精防人員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走進大眾,致力於改變人們心中的精神病患者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突出體系建設,鑄造精神衞生事業發展強勁引擎
中心以創建“標準化三級精神衞生中心”為目標和契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着力打造精神衞生的優勢學科,新增兒童青少年心理衞生中心、睡眠醫學中心和老年病防治中心三個亞學科,與時俱進完善學科建設,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落到實處。
不斷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一支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開通了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通過“心理CT”,關注住院患者及全區群眾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推進區縣-鄉鎮-村社三級心理服務&&、學生心理服務網絡、員工心理服務網絡建設,補足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搭建心理健康促進服務&&,提供公眾心理健康公益服務,強化心理健康服務規範化建設,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精神衞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