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保護利用好自然保護地 講好重慶“生態故事”

南川金佛山自然保護區(上圖)以及保護區內的黑葉猴(下圖)。(南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幾隻黑葉猴趴在峭壁上舔舐崖縫間流出的清水,全身金黃的猴寶寶躲在媽媽懷裏曬太陽……這是近日在南川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內,由紅外相機捕捉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活動畫面。

  南川金佛山是重慶直轄後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的黑葉猴數量已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7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150余只。

  重慶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強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利用。近年來,我市自然保護地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在保護與利用的同時,講述好重慶“生態故事”?對此,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218個自然保護地系統性守護自然生態

  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自然保護地劃建的初衷是保護生物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三種類型。經過多年努力,我市已逐漸建立起218個自然保護地,約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5.4%,其中,自然保護區58個、風景名勝區36個、地質公園10個、森林公園83個、濕地公園26個、生態公園2個、世界自然遺産地3個。

  “這218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聚集了重慶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最富集的生物多樣性,最精華的自然資源和自然遺跡等。”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效保護了全市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然而,受地形地貌及人類活動影響,我市自然保護地大多呈塊狀分佈,存在一定的“碎片化”現象。譬如,除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外,在鄰近的武隆芙蓉江一帶也記錄到黑葉猴的蹤跡,但兩地黑葉猴相互獨立,沒有“往來”。

  “部分棲息地‘碎片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種群彼此間的生活區域可能成為‘孤島’。長此以往,生活在‘孤島’上的動物就會因缺乏基因交流或外來個體補充,種群發展受到影響。”重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理事王剛告訴記者。

  因此,近年來,我市圍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以合併同類項的思路不斷打破地域、行政壁壘,統籌協調跨省、跨地區自然保護區優化調整,在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上進行了有益探索。譬如,去年,五里坡自然保護區便以成功申遺為契機,與毗鄰的神農架、巴東成立了自然保護地聯盟,建立起聯動、聯保、聯防的大保護機制,有效暢通了大巴山的物種走廊。

  與國家公園、自然公園不同,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安全、水源涵養等意義重大。因而,在設立自然保護區時,我市又按照保護對象的不同,劃分了森林生態系統、野生植物、野生動物、地質遺跡、濕地生態系統等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對珍貴和瀕危動植物以及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

  比如開州雪寶山自然保護區就主要保護了有着“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崖柏。

  “崖柏大多生長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中,由於生存環境惡劣,保護區內的野生崖柏居群大多面臨林齡結構失衡,自然結實繁殖能力低下等問題。”雪寶山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楊泉告訴記者,自去年起,雪寶山便對保護區內的4000余株野生崖柏進行普查、掛牌。

  針對像崖柏這樣分佈地域狹窄、種群退化、個體數量少的野生動植物,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了科研投入,進行重點保護。據了解,目前我市已連續9年對崖柏、銀杉等8種林業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實施就地保護、種苗繁殖試驗、野外回歸、種質資源保存等措施,同時,開展了黑葉猴種群遺傳多樣性水平、群體平衡程度、近交水平、生境保護等研究,對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實施了人工繁育。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保護舉措,我市部分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地

  8月3日上午,城口縣東安鎮朝陽村,某企業的養蜂點再次失竊,有15個蜂箱不翼而飛。

  該養蜂點地處大巴山自然保護區緩衝區,為保護自然生態,最近十幾年,通過退耕還林和生態移民搬遷,周邊一兩公里範圍內已成“無人區”。該養蜂點也無人看守,企業只派人定期巡查。

  “應該是‘慣偷’作案!”企業負責人鄭勇現場調查後判斷。通過養蜂點的紅外線監控,鄭勇發現7月31日凌晨,一個體重至少150公斤的黑熊闖進養蜂點,慢吞吞地嗅遍每個蜂箱,挑出其中一隻,沿羊腸小道抱上山,消失在夜色中。

  説起這些“慣偷”,鄭勇哭笑不得。黑熊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們不能找它算賬,更不能報復它。”鄭勇説,為減少損失,他們已向縣林業局和保險公司報警——每年,企業都會購買被野生動物破壞遭受損失的保險,並由政府給予一定補貼,確保企業和個人利益得到一定保障,減少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矛盾衝突。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在嚴格執行國家和市級相關法律法規同時,今年5月18日,市高級人民法院又與市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紀要,提升生態環境司法與林業監管執法整體協作效能。市高級人民法院還專門制定《關於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助力 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意見》,提出依法嚴懲破壞生物多樣性犯罪、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訴訟等13項措施,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和水平。

  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在全國率先推行“林長制”,實現“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建立起市、區(縣)、鎮鄉(街道、國有林場)、村(社區、林區管護站)“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級林長制責任體系。在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任十多年護林員的徐文斌,對“林長制”感受頗深:“從副市長到村民都是縉雲山的守護人,山上每一棵樹都有人管!”

  自然保護地往往幅員面積較大、交通不便。為提升保護效率,我市點亮“科技樹”,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利用野外紅外線抓拍相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智能卡口等前沿科技,進一步摸清野生動植物的生態本底,對人類活動進行動態監管。

  “以前對於自然保護地的監管保護,主要靠人力‘雙腿’巡山。現在科學監測體系,可以及時通過衛星圖像對比發現違規現象,避免了‘事後監管’,讓監管更及時、有效。”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

  與此同時,我市加快建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化整合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提出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與生態保護紅線相銜接。預計到2035年,我市自然保護地管理達到全國先進水平,自然保護地佔全市轄區面積18%以上。

  科學管理適度利用,促進自然保護地可持續發展

  盛夏時節,天氣酷熱。

  最高海拔1709米、森林覆蓋率達96%的四面山景區,卻是另一副模樣。這裡涼風習習,成為市民避暑勝地。四面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範區,也是市級自然保護區。依託自然保護地的良好生態環境,發展康養旅游生態産業讓四面山的村民增收致富。

  2021年8月,市林業局、市民政局、市衛健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我市森林康養産業發展 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可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科學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游康養休閒等活動,為全民提供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産品。”

  市第六次黨代會也提出,加強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利用。

  近年來,重慶在大力保護森林、草地和濕地資源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以森林、草地和濕地資源稟賦及其優良生態環境為依託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形式,因地制宜發展森林康養,促進森林可持續生産與消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太原鎮區陽村,地處七躍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

  8月的區陽村,滿目青翠、山水相依,龍泉溪蜿蜒流淌。

  “經過檢測,我們發現龍泉溪的水質特別適合發展冷水魚養殖。”太原鎮黨委書記支海介紹,幾年前,村裏引進了碧水清泉漁業有限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了集冷水魚養殖、繁育、科研、加工和休閒垂釣、餐飲、住宿、科普學習為一體的冷水魚養殖基地。

  位於南川的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溝壑縱橫,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是中國珍貴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和天然植物園。金佛山更被譽為“中華藥庫”,現已查明有中藥材資源4967種。

  結合區域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以及中藥材種植、研發的雄厚實力,南川將中醫藥産業作為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和第一優勢特色産業進行培育,提出到2025年,全區中醫藥産業總産值實現300億元,真正達成“風過南川聞藥香”的願景。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依託生態保護地良好的資源稟賦,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着力推進“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變成“金山銀山”。

  不僅如此,近年來,隨着研學旅行的興起,城裏人更願意走進山林探索自然、了解自然,自然保護地內物種多樣性豐富,許多自然保護地成為以自然為主題的研學旅行勝地。

  微型實驗室、種子銀行、森林讀書館、自然教室……8月10日,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依託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物種,以自然作老師、山林為課堂,向前來游玩的一群孩子講述着生態故事,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各類自然保護地積極發揮社會功能,利用保護地的獨特資源,積極探索自然教育工作,開展了類型豐富、面向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自然教育,産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記者 左黎韻 羅蕓 陳維燈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97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