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慧”種地的老黃發明改造10多套農機具

  原標題:“慧”種地的老黃發明改造10多套農機具

  不但讓種地變得更輕松更智慧,還幫大家節約了生産成本

黃林國展示改良後的旋耕機。

黃林國駕駛改良後的農機犁地翻耕。(受訪者供圖)

  切根機、開溝機、水肥一體化灌溉係統……11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墊江縣新民鎮看到不少新奇的農機裝備。一打聽,這些裝備竟是一位農民發明改造的。

  這位農民發明家叫黃林國,今年56歲,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從小喜愛機械。通過近10年的摸索鑽研,黃林國發明改造出10多套農機具,制作成本低、實用性廣,讓種地變得更輕松、更智慧。

  五旬農民變身農機“專家”

  初見黃林國時,他正開著拖拉機翻土、施肥、開溝。“這個旋耕機,就是我自己改造的。”指著拖拉機後面的刀架,黃林國笑著説。

  黃林國是浙江臺州人。2011年,他回到妻子的老家新民鎮明月村,流轉了475畝土地種葡萄,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個人務工。“我最短缺的就是人工,那時候就想,要是有個機器幫忙該多好。”黃林國説。

  2012年,黃林國開始嘗試機械化種植,但開局並不順利,因為大多數農機都是為北方平原地帶設計,在南方丘陵地帶使用,尺寸不對、水土不服。

  思來想去,還得靠自己。

  拖拉機外殼能減則減,底盤位置盡量向下,排氣管改進位置……一步一步改造後,原本高大的拖拉機終于能開進大棚了。

  “很快我又遇到第二個難題——拖拉機需要拉動旋耕機耕地,可旋耕機是針對北方沙壤土設計的,南方的黃泥粘上去,根本耕不好。”黃林國説,他觀察鋤頭鋤地的方向後,將旋耕機的刀片重新排列,改變角度。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調整後,黃林國終于能開著拖拉機平整土地了,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造農機成功,給了黃林國經驗和信心。隨後,他又結合不同的地形、土壤以及作物生長規律,相繼改造組裝發明瞭開溝機、挖溝機、水肥一體化設備等10多套農機具。

  “土機器”成種地好幫手

  憑借這些“土機器”,黃林國省了不少事,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除了475畝葡萄園,他還種了1100多畝西瓜。

  在這些“土機器”中,最讓黃林國自豪的發明是切根機。

  “我們種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斷才能長出更多的細毛根,葡萄才長得更好。”黃林國説,切根不能開土,傳統做法是人工把洋鍬插入地下30釐米,憑經驗和感覺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個青壯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幹了。”黃林國介紹,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參考松土機,買來10把菜刀,拿起幾塊鋼材,自己設計了一臺切根機,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拖拉機拉動切根機,菜刀從地裏一下子劃過去,葡萄的主根斷得整整齊齊。

  “我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斷根要4個人做一天,所需人工費為320元。如果我用切根機,只要5分鐘就完成一排葡萄地,柴油費只需幾角錢。475畝地算下來,光人工費就節省近15萬元。”説起自己的發明,黃林國有些自豪。現在在他的果園裏,平均每天只需要10個勞動力。要是沒有這些“土機器”,每天至少要150個工人,“現在這些‘土機器’,成了農業生産的好幫手。”

  要讓更多發明走進田間地頭

  如今,走進黃林國的葡萄基地,現代化的場景隨處可見:一排排自動化滴灌裝置在大棚裏精細運作;水肥一體化管網設備滲入到各個果園……

  在黃林國看來,自己的這些“土機器”,雖然不及市面上的農機具精美耐看,但很實用。現在每到農忙時節,附近一些種植大戶都會找他幫忙。農戶們高興地説,老黃發明改造的這些“土機器”,幫大家節約了不少生産成本。

  看著大家對他的肯定,黃林國笑著説,“活到老學到老,只要農業生産需要,我會一直堅持搞創新。我還準備去申請專利,讓更多的發明走進田間地頭。”(記者 趙偉平)

編輯: 葛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6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