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那位在清華園裏喜歡騎自行車的老人走了……
2022-04-21 10:00: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資料視頻。(清華大學制作)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魏夢佳)年近九十的他嫺熟地騎著自行車,在清華園裏留下一道風景。車座上滿頭白發的老伴,張開手臂如少女般開心。這幅“神仙眷侶”的暖人畫面被路人拍了下來,打動了無數網友,讓他瞬間成為“網紅”。

  許多人從那時起才知道,這位喜歡騎自行車,帶著老伴在校園散步、去菜市場買菜的鄰家老爺子,竟是被譽為“焊接泰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教授潘際鑾。

  讓高鐵軌道“天衣無縫”,讓核電站“密不透風”……潘際鑾為國家的十多項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難題。4月19日,這位將一生獻給祖國焊接事業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一時間,網上“致敬”“送別”聲紛遝而至,深切緬懷這位質樸可敬的科學家。

  “國家需要什麼,什麼難,我就幹什麼”

  20世紀50年代,潘際鑾一頭扎進焊接領域,將生命與祖國“焊接”在一起。他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第一”,推動了先進焊接技術裝備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引領和帶動了國際焊接工程科學發展。

  潘際鑾1927年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係並留校任教。

  92歲時,潘際鑾仍中氣十足、充滿感情地唱起西南聯大的校歌。當時,身旁的老伴、88歲的北京大學教授李世豫打趣笑他“唱歌走調”。

  圖為潘際鑾(左)唱西南聯大校歌,李世豫在旁。

  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和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讓潘際鑾在求學西南聯大時就堅定了救國報國之志。“那時我們很勤奮念書,念書的目的不追求別的,就為國家奮鬥。”“要負擔起天下的責任。”

  為此,畢業後,他選擇主動報考了焊接專業。

  “學焊接?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嗎?”有人笑話他。潘際鑾卻堅信,“這門發展中的技術會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起,他牽頭創建我國高校第一批焊接專業,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培養人才。60年代,實驗成功氬弧焊並完成清華大學第一座核反應爐焊接工程;之後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1964年合作制造出我國第一根6兆瓦燃氣輪機壓氣機焊接轉子。70年代末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感測器及自動跟蹤係統。80至90年代在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擔任焊接顧問。

  2008年完成“高速鐵路鋼軌焊接品質的分析”等項目,為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順利開通作出貢獻……

  潘際鑾為國家的十多項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難題,也向所有人證明——焊接技術在國家發展中舉足輕重。“許多項目是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封鎖和禁運、科研資料極其匱乏、科研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潘際鑾生前曾回憶。

  首創“蜘蛛”機器人讓焊接工人遠離高危

  讓潘際鑾念念不忘、傾盡20多年攻關研發的,是一款類似“蜘蛛”的爬行式焊接機器人。

  經常在工地穿梭的潘際鑾發現,焊工們通常爬得很高,被強光傷眼睛,被煙塵傷肺,有的需在200攝氏度高溫下在密閉罐體內堅持作業,甚至會引發休克。他由此思考:能否開發出一個能幫人焊接的機器人,讓工人們遠離高危?

  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項目。“機器人要在三維空間裏頭能爬,像蜘蛛一樣墻上能走,天花板上倒著也能走。不掉下來就很難,還要能動,還要能控制它,焊縫在哪兒它要走到哪兒,最後還要成功焊接……這幾個難關都非常難。”他説。

  為研發出符合要求的機器人,潘際鑾自學了自動控制、電腦等專業,帶領團隊攻克多重難題,終于研發出無軌導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並申請專利。這項研究填補了國內外該項技術的空白,是國際焊接領域中的首創,解決了大型結構件在工地自動化焊接的難題。

  目前,這一機器人已在一些項目上得到應用,經檢測焊接精度高于行業相關標準,且工作效率比傳統人工焊接提高3到5倍,在國家重點行業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0年教師節,潘際鑾(左四)與學生在一起。(清華大學供圖)

  經過這些重大項目的淬煉,一批批焊接人才也迅速成長起來。潘際鑾曾寫下這樣的話勉勵學生們:“焊接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標誌。世界上約有一半的鋼材需要焊接才能成為可用的産品,一輛轎車約有7000個焊點,一架飛機約有25萬個焊點和250米焊縫,一個焊接的鍋爐要比鉚接的鍋爐節省金屬25%。想一想,焊接是多麼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啊!”

  “用科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標”

  由于在焊接科學領域的突出成果和貢獻,潘際鑾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並曾兩次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潘際鑾生前照片。(清華大學供圖)

  “我覺得我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家宣傳很多,我還是實實在在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位樸實的老人生前曾説,“工作做出來就好,有沒有名利,不要管它。”

  他曾多次提及自己的人生信條:“國家需要,堅決開工;知難而進,勇于攀登;團結友好,共同戰鬥;只求貢獻,淡泊名利。”

  勤懇不輟,無關遲暮。即便已到94歲高齡,這位中國焊接領域的開拓者依舊心繫焊接機器人的應用推廣,“將來我國機器要佔領世界市場,這項工作也是我最後一項科研成果。”

  清華園裏再也看不到潘際鑾騎自行車穿梭而過的瀟灑身影。大師遠去,言猶在耳:“用科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標。我的工作對國家有貢獻,我就很安心、很高興。”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磊
北京要聞
掐絲作畫 體驗國潮
掐絲作畫 體驗國潮
全市黑鸛數量已近百只
全市黑鸛數量已近百只
朝陽區隔離幼兒收到了暖心小禮物
朝陽區隔離幼兒收到了暖心小禮物
北京:特色農田春收忙
北京:特色農田春收忙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858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