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産業鏈産值近67億元 合川藏著一個中國日用玻璃産業基地

合川區清平鎮,重慶遠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工人正在智能化生産線上忙碌著。首席記者 陳維燈 攝\視覺重慶

  近日,合川清平鎮楊柳壩重慶興寶興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車間裏,38歲的李興建將一根細小狹長的吹管與融化的玻璃球相連,小心翼翼地將玻璃球吹制成U型壺醒酒器。一天勞作下來,李興建能吹制約380只這樣的醒酒器。

  與此同時,另一個車間裏,智能化生産線一刻不停地運轉,每天能生産近4萬只玻璃制品。

  在楊柳壩這條約5公里長的狹長山間平壩裏,傳統與現代的玻璃生産工藝交織,共同支撐起一個年産日用玻璃制品60余萬噸、全産業鏈産值近67億元的中國日用玻璃産業基地。

  傳承百余年

  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清末,清平鎮當地手藝人就地取材,土法制造,將原材料加以熔化後,手工吹制産出瓦、壇、缸等玻璃日用品,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今天,在清平鎮120余家玻璃生産及配套企業中,依然有不少企業保留著傳統的手工玻璃制作技藝。

  “我們公司目前需要靠人工制作的主要是各類型的醒酒器,有80余種産品,年産值約2000萬元,約佔全部産值的10%。”興寶興公司生産廠長蔣義介紹,在這些産品中,只有李興建吹制的那種U型壺醒酒器沒有任何模具,“全重慶應該也只有他能吹制這種U型壺醒酒器。”

  一根細小狹長的吹管、一顆燒化的玻璃球、右手持短鐵棒、左手持長鐵棒,李興建均勻吹氣,“産品的大小、形狀全靠自己掌握,還要做到每件産品的大小和形狀要基本一致。”

  “找一名山西師傅學了半年,自己又吹了一年,還是不行。”經過自己勤學苦練,李興建終于掌握了U型壺醒酒器的吹制技藝,“現在也沒人學了,眼看著就要失傳了。”

  瀕臨失傳的技藝,還有玻璃精雕刻花工藝。

  楊柳壩,重慶洋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車間裏,49歲的王勇正就著昏黃的燈光,在一臺老式精雕機前精雕細琢著一個牡丹孔雀花瓶,“廠子裏20多個人,全都是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大部分都過了50歲了。”

  “貓眼動態有神,貓毛根根分明,魚尾靈動——清平有一件採用精雕工藝制作的‘貓盤’,曾作為代表性玻璃工藝品被贈予到訪中國的外國領導人。”洋橋公司行政總監文娟介紹,該公司目前生産精雕、刻花等玻璃工藝品10余種,年産值近400萬元,“我們想把這項工藝傳承下去,老祖宗的手藝不能在我們這裏丟了。”

  讓文娟欣慰的是,20歲的覃粵對這項手藝極為著迷,正跟著廠裏的老師傅學習,“雕一個瓶子經常要半個多月,看著自己慢慢磨出的東西,非常有成就感。”覃粵説。

  轉型升級

  年産玻璃制品近20億只

  如今,以楊柳壩為中心,清平鎮年産玻璃制品近20億只。産品涵蓋中、高檔玻璃器皿,包括酒具、水具、食具、工藝品、電器玻璃等十大係列2500多個品種,暢銷全國並出口美國及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中高端玻璃酒瓶佔全國市場份額約15%;玻璃酒杯佔全國同類産品市場份額約20%;玻璃分酒器佔全國同類産品市場份額約45%;家用電器玻璃佔全國同類産品市場份額約40%;冷熱水壺、茶壺佔全國同類産品市場份額約60%……

  2014年和2022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兩次聯合授予清平鎮“中國日用玻璃産業基地”稱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援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合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川區將在原有玻璃産業規模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品牌建設,加快産品升級,擴大生産規模,推進日用玻璃産業向多元化、鏈條化、清潔化轉型,有序推進玻璃企業擴能發展,提速建設百億級日用玻璃産業集群。

  在地處清平鎮的合川玻璃産業項園擴能項目基地裏,重慶市合川區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廠房已于目前投用,3條智能化生産線每天能生産玻璃制品30余萬只。

  “智能化生産線的生産效率是傳統手工制作的近20倍,我們現在年産玻璃制品能達到6萬多噸,年産值可達到4.5億元。”金星公司綜合部部長賓雪介紹,該公司為當地500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平均月薪超過4000元。

  與金星公司毗鄰,重慶遠鈴玻璃有限公司喬遷至合川玻璃産業項園擴能項目基地已兩年,其在美的、蘇泊爾、小熊、九陽等一線家用電器品牌的玻璃制品市場佔有率超過70%。

  “公司現在採用全機械化、智能化生産,這樣的大口徑水壺每條生産線每天能生産3萬多只。”遠鈴公司行政部經理瞿唐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該公司每個月約産生3000噸生産廢水,全部實現了回收利用,“我們的窯爐也全部改造完成,有效減少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煙氣粉塵對環境的污染。”

  清平鎮人大主席李建忠介紹,清平鎮投資了2000余萬元,新建或改擴建生化處理池進行廢水治理,與行業專家就大氣治理、窯爐節能等領域深度合作,對玻璃窯爐除塵、脫硝工藝進行優化,完成爐外除塵及氮氧化合物治理試點16家,確保從達標排放到超低排放轉變。

  面臨問題

  總量不夠大,缺少龍頭企業

  經過百余年傳承與發展,如今的清平鎮玻璃産業蒸蒸日上。可不少從業者還是從中看到了不足和問題。

  “總量還不夠大,也缺少龍頭企業,年産值突破兩億元的企業寥寥無幾。”李建忠介紹,雖然區、鎮兩級相關部門持續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化解玻璃企業權證辦理遺留問題,降低生産要素成本等,受用地規模、企業自身管理等局限,與其他産業集聚區相比,玻璃産業産值規模不大、利潤不高,龍頭效益還未凸顯,亟待引進幾家國際國內玻璃巨頭,引領行業快速發展。

  在金星公司董事長、合川區玻璃行業協會副會長龐光偉看來,清平鎮玻璃産業還存在設備工藝不夠先進、行業發展不平衡、整體水準不高等問題。

  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龐光偉建議與國際國內知名的高校進行産學研合作,在高校開設玻璃技藝專業並由企業專業人員到高校進行交流,“我們自己正在和西南大學、重慶移通學院等高校進行産學研合作,培養專業的玻璃産業人才。”

  不僅如此,李建忠、龐光偉等一致認為,應擴大玻璃産業生態圈,加強産業融合。

  “我們有著良好的産業基礎,應以此為依托引進周邊産業,比如紅酒、鮮花、家用電器等,進一步做強做大玻璃和相關産業。”李建忠介紹,清平鎮正在籌建玻璃制造博物館,全面展示玻璃制造技藝發展歷史,並將其打造為一個玻璃制作技藝、玻璃産品的展示展銷平臺,進一步擦亮“中國日用玻璃産業基地”這塊招牌。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48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