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華每日電訊|保護長江生態的創新辦法越來越多

  行走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華岩鎮中梁村“38號礦山公園”,如果不是高聳的崖壁,游客很難想象這個公園幾年前還是一座廢棄礦山。重慶市從2019年起實施關閉礦區有償填埋消納城市建設渣土,中心城區廢棄礦山預估可消納建設渣土3800萬立方米,以此破解“渣土圍城”、礦山修復資金短缺兩難問題,讓昔日的生態“傷疤”開始“披綠生金”。

  落實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既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城拔寨的拼勁、持之以恒的定力,也需要體制機制創新。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基層大膽探索市場化、産業化、應用智慧技術等方式,激發幹部群眾、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形成保護長江生態的強大合力。

  “以前是要我治河,現在是我要治河。”重慶市永川區一位鄉鎮幹部對記者説。在重慶市永川區和江津區交界處的茨壩村,記者看到長江一級支流臨江河兩岸草木蔥翠,河水碧波蕩漾,讓人難以相信幾年前這裡還是劣Ⅴ類水質的黑臭水體。

  為解決跨境河流治理過程中上下游推諉扯皮問題,2018年重慶市對19條跨區縣河流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交界斷面水質提升的,下游補償上游,水質下降的,上游補償下游。截至去年,重慶累計實現區縣橫向生態補償5.4億元,有力促進了水環境質量改善。2021年,重慶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沿線地區走深走實“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之路,將長江保護修復後的生態顏值轉變成産業價值,更多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位於重慶市渝北區的銅鑼山曾是重慶市最大的石灰岩礦區,群山之中被挖出41座巨大露天礦坑,生態破壞嚴重、地質安全隱患突出。2010年銅鑼山採石場被全面關停,留下了一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群,一些村民不得不外出務工。

  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植綠覆蓋裸土、保護坑中水體等生態修復工程,打造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如今,四週高聳的岩壁、如翡翠般碧綠的水體,10余座像珍珠一般“鑲嵌”在群山之中的礦坑湖泊,讓這裡變成有“重慶小九寨”之稱的網紅打卡地。公園自2021年6月開園以來,吸引了大量游客,並吸納周邊村民數百人就業或返鄉創業,人均增收約2萬元。

  重慶市區縣之間開展森林指標交易,讓植樹造林不吃虧;在重慶市大氣環境大數據平台,十多個高清攝像頭捕捉重點區域疑似污染源,讓污染治理更精準高效;探索生態地票制度,將部分生態受損區域修復成合格農用地後,以地票形式進入市場交易,撬動更多資金參與生態修復……在越來越多創新“點子”的助力下,長江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提速,母親河正日益煥發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顏。

  (記者周凱)新華社重慶電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75186